蒸汽朋克的超凡從暴食開始

第557章 《冰氣歷生活小妙招》

國際聯盟軍緊鑼密鼓的行動時,挪瑞芬臨時戰區這邊當然也沒有閒著。

隨著布里塔尼亞空軍準備屠殺平民的暴行被徹底揭露,山區遷徙民眾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從最初的牴觸懷疑到如今的全力配合,這種自發形成的凝聚力讓整個遷徙計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內閣工作人員與戰區部隊的協同效率因此顯著提升。

在專業化的排程指揮下,蜿蜒的山路上形成了井然有序的車輛與機械馱馬的長隊。

青壯年自發組成護衛隊維持秩序,醫護人員駕駛著雪橇救護車在隊伍間穿梭巡邏,就連老人和孩子都嚴格按照劃定的安全路線前進。

這種高度的組織性使得遷徙速度比預期提升了近40%,越來越多的民眾安全穿越了險峻的納維亞山脈。

瑞德哥爾摩地區的凍土平原上,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正在展開。

數以千計的預製板房如同鋼鐵森林般拔地而起,這些採用模組化設計的新型居所不僅裝配迅速,其雙層中空牆體結構更能有效抵禦嚴寒。

上百臺重型鍋爐車沿著規劃好的管線分佈,燃燒著高效墨石燃料的它們透過蛛網般的鍍鋅鋼管,將溫暖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每個臨時居住區。

工程師們還在關鍵節點加裝了壓力調節閥,確保整個系統在零下三十度的極端環境中仍能穩定執行。

在這片白茫茫的荒原上,由軍用帳篷改造的診療所裡醫護人員正在為體弱者檢查身體。

甚至林恩還專門貼心指示戰士們用集裝箱拼裝成簡易學校,讓適齡孩童不會因為戰亂而失去令他們“萬分懷念”的課堂氛圍。

這種兼顧效率與人道主義的安置方案,與國際聯盟形成了鮮明對比,進一步鞏固了臨時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威信。

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海岸居民安全撤離至後方安置區,挪瑞芬臨時戰區的軍事排程工作也迎來了關鍵性轉折。

山區內原本用於維持遷徙秩序、保障平民安全的作戰部隊,此刻終於能夠逐步從繁瑣的護衛任務中解脫出來。

在卑爾根市郊的戰區司令部中,參謀們正用紅藍鉛筆在地形圖上鉤勒出新的防線部署。

盤旁的輕騎兵機魂滴滴作響,不斷接收著各遷徙縱隊抵達安全區的確認資訊。

林恩凝視著實時更新的兵力分佈圖,手指輕輕敲擊著納維亞山脈中段的關鍵隘口。

“報告!第三遷徙縱隊已完成最後一批人員轉移,02集團軍3師1團、2團已歸建!”

“突擊裝甲旅三團發來電報,赫爾辛基至芬里爾的蒸汽管道已全線貫通!”

這兩條電報意味著原本分散在數百公里遷徙路線上,又有兩個步兵團一個裝甲團被解放了出來。

而最先完成交接任務的01集團軍1師已經沿著主幹道,悄然挺進至納維山區中段,最終抵達了海拔2100米的雪線區域——冰蝕谷。

零下三十度的刺骨寒風中,冰蝕谷呈現出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特徵。

谷地兩側是陡峭的冰蝕崖壁,表面佈滿平行的冰擦痕和冰蝕凹槽。

谷底散佈著被冰川搬運而來的巨型漂礫,這些花崗岩巨石半埋在終年不化的積雪中。

谷地中央有一條季節性冰河,冬季時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冰面下隱約可見冰川運動形成的冰裂隙。

谷地內植被稀疏,只有少數耐寒的針葉樹種頑強地生長在背風處的巖縫中。

常年低溫使得這裡的積雪呈現出特殊的顆粒狀結構,踩上去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

谷地特有的冰霧現象時常出現,細小的冰晶懸浮在空氣中,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光。

這種由冰川長期侵蝕形成的獨特U型谷地,加上終年不化的積雪和特殊的冰霧現象,使得這片區域被形象地稱為“冰蝕谷”。

而一條寬闊的公路如同動脈般貫穿冰蝕谷,沿途架設的加固橋樑跨越冰川裂隙與冰河。

這條戰略通道直通納維亞山脈中部的交通樞紐——雪松鎮。

這個坐落在冰蝕谷東北方向一百公里的小鎮,憑藉其扼守交通要衝的地理優勢,已成為挪瑞芬臨時戰區至關重要的前沿後勤樞紐。

國際聯盟軍若想快速突入瑞德哥爾摩州腹地,這條穿山越嶺的公路是必經之路,否則他們就必須繞行超過八百公里的崎嶇山路。

但在這種零下三十度寒風呼嘯的環境,持續不斷的寒風呼嘯與積雪覆蓋的崎嶇山路,使得長途行軍變得幾乎不可能實現。

因此,國際聯盟軍只能選擇依託現有的交通道路體系進行快速機動。

冰蝕谷的這條穿山越嶺的公路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此時1師正以令人驚歎的效率構築著立體防禦體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