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平漂流記

第71章 開辦學校

公使慢條斯理地轉動著手上紳士杖,率先開口:“陸先生,您的表現實在出色。我們期待下一次合作,或許你也期待著我們今後的合作。”他抿了口紅酒,鏡片後的藍眼睛閃著精明的光。

“陸先生,您不妨提提要求,我瞧瞧能否辦到。我對您接下來的計劃很是好奇。”花旗公使滿臉堆笑,眼中閃爍著探究的光芒,詢問道。

陸嘉衍不緊不慢地說道:“我打算籌辦一所職業工人學校,專門教授機床操作。不知幾位能否給予支援?日後學有所成,開展來料加工、組裝業務,我只是想讓華夏人開闊眼界、啟迪心智。要是條件允許,我還想在京津冀地區開設一些小學。”

利國利民利已,做力所能及之事,這便是他心底的謀劃。漆黑的世道之中,一盞蠟燭,點亮一絲光明也好。

“沒有問題,我會向上級提議,撥一筆款子給你。不過這些學校的名字得我們來敲定。師資和教材我們也要稽核。”花旗公使金絲眼鏡後的目光帶著審視。

“公使先生,我只要免費教育,我的投入就當捐款了。”陸嘉衍隨即開口道。

“那就沒有問題了”,公使突然大笑,“那我們可以達成一致了。”

讓他有些失望的是,除了花旗公使有些興趣。其他幾位只在政策層面給予一些不痛不癢的支援外,談到實質性的資金援助,這些大使們紛紛打起了太極,個個都像是鐵公雞,一毛不拔。

不過陸嘉衍目標清晰,他深知將來的發展迫切需要人才。在他看來,興辦一所技工學校是當務之急,也是最為務實之舉。

在未來的日子裡,一門手藝就是生存與發展的底氣,從這裡走出的學生,將成為工業的基礎力量。

他明白,發展之路急不得,需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西方的先進科技雖然強大,但只要潛心鑽研,循序漸進,終能掌握。

而當下,培養車削加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已刻不容緩,必須儘快儲備,為國家的工業發展築牢根基。

陸嘉衍心裡清楚,這筆錢拿著燙手,但若投入教育事業,反倒能贏得一片讚譽。

至少明面上,沒人敢輕易動他了。眼下最要緊的是儘快落實辦學事宜,而後迅速抽身。若不懂得及時收斂,日後恐有滅頂之災。

彼時的學制已漸成體系:小學分初等四年、高等三年,高等小學簡稱高小;中學四年,大學三至四年。正值新舊教育理念更迭之際,民間辦學之風日盛。

陸嘉衍籌劃的正是七年基礎教育——前四年識字明理,後三年專攻技藝。在他看來,唯有讓百姓先通文墨,日後方能自主抉擇人生道路。這種“先通文後專藝”的辦學思路,在當時頗為普遍。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