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上的筆墨紙硯也挪到了一邊,換成了一塊巨大的沙盤。
等眾人全部圍在一起後,便聽到朱高煦說道:
“本王料定瞻基小兒會在八九月起兵,咱們必須搶在他前面動手!”
眾將皆同意,周光美也隨之點點頭,朱高煦之言與歷史上發生的一致。
前線作戰離不開後勤,但沒有前線將士奮力拼殺,後勤也就沒意義了,後世一些類似“前線人員只要努力作戰就好,後方考慮的就很多了”之類的屁話只能徒增笑爾。
民以食為天,軍人也是一樣,明代最重要的兩種口糧小麥和水稻,這兩種農作物一個在四月收割,另一個在七八月。
沙場秋點兵的基礎,便是要及時把水稻收割完畢。
既然時間都已經知道了,那麼接下來便是定下戰爭的基調。
是進攻?還是防守?
等朱高煦問策之後,眾人幾乎沒有提議防守的。
無他,只因山東的地形在軍事上來說實在是過於惡劣。
山東的平原不少,例如北部和西部的魯中南平原,東部的膠萊平原以及膠東平原,南部也有一些平原。
平原是一個地方富庶的基礎,但要想成就王霸之基,就必須有天險來保護平原。
而山東恰好就不是這麼一個地方,因為山東的這些平原共同圍成了一個圈,而這個圈的中心,就是泰山領銜的魯中南山地丘陵。
別人家的天險是圍著平原的,而山東的天險則被平原包圍。
既然無法防守,那麼就只能進攻。
山東的地形用來防守不行,但若是向四周進攻就大有優勢了。
山東北靠直隸,西臨中原,南邊就是南直隸,也就是後世的江蘇。
歷史上朱瞻基聚集十幾萬大軍搞行為藝術征討“造反”的漢王時,就有臣子害怕朱高煦會直接南下。
因此千戶盛堅便第一個站出來提議道:
“王爺,俺認為咱們與周福合兵一處後應立刻順沭河南下進入南直隸。”
盛堅話剛落音,其他將領也贊同道:
“此計可行,當年靖難之役中,朝廷大將盛庸兵敗後就在濟南堅守,太宗一時間竟拿他毫無辦法。
後來我軍乾脆直接繞過濟南,那盛庸就只得乾瞪眼了,所以這地方根本沒辦法守,必須南下。”
武將們大多贊同盛堅的想法,但是朱高煦此時卻沒有表態,他與那頭髮花白的老將對視一眼後當即一抬手,制止了武將們的討論。
等武將們都看著自己後,朱高煦放下手說道:
“即便與周福合兵一處,咱們手下也就一萬人而已,這點兵馬就算順流而下拿下沂州衛,最後又能剩多少人?”
眾人聞言都認同漢王的說法,於是便有人提議道:
“派人去聯絡靳榮一起舉事?”
靳榮便是山東都指揮使,濟南兵團的最高軍事領袖,同時他也是漢王舊部,於是眾人又開始討論除了靳榮外還能聯絡哪些人。
隨著武將們提到的人在地圖上一一被點出,周光美便發現,如果漢王軍隊往北走,整條路上竟然就只有一個武定州千戶所!
拿下武定州以及隔壁濱州後,前面便是前世被朱瞻基殺全家之一的滄州知州所管轄的滄州了!
而滄州到天津的路上也是一片坦途,發現這點後的周光美渾身一個激靈,不由自主的看向了漢王朱高煦。
他發現這位前靖難戰神心中所想似乎和其他武將有些不一樣,他的膽子未免也太大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