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嶺,唐軍大營,李賢的私帳內。
李善望著李賢道:“這個楊承初,果然是大才!”
“大才嗎?”
李賢撇撇嘴,不以為然地笑了笑。
李善以為李賢沒有看懂楊承初的三條計策,耐心地解釋道:“第一策,以大王至書問罪論欽陵兄弟,是不動一兵一卒的疑兵之計,論欽陵生性多疑,見到大王的書函,必然以為大唐尚有餘力據守河湟,短時間內,不會再度興兵攻打河湟,河湟之危,不解而解。”
李賢淡淡地笑道:“此一時彼一時,若無薛大將軍這場大勝,論欽陵有可能退兵,可是現在不同了,論欽陵就算自己想退兵,也不能退兵!”
李善有些不解:“門下愚鈍,軍事非善所長!”
李賢解釋道:“吐蕃與我們大唐不一樣,我們大唐以武立國,不是沒有打過敗仗,但是我們大唐輸得起,但是吐蕃以武威逼各部臣服,依靠是就是武力,一旦論欽陵戰敗的訊息傳回吐蕃國內,必然掀起軒然大波!更何況,論欽陵之兄贊聶(即贊悉若)是吐蕃大相,可贊聶是贊聶,不是祿東贊,他在吐蕃國內威望不及祿東贊,論欽陵此戰若勝,贊聶的大相之位就會穩固,反之贊聶的相位不穩!”
李善恍然大悟:“這麼說,論欽陵不得不打?”
“沒錯,所以本王說,楊承初只是書生之見!”
李賢接著道:“讓本王以涼州大都督,命令涼州大都督府出兵伊州,這是做姿態,其實,涼州土地貧瘠,產出有限,若想出兵,必須依靠關中運糧,現如今關中大旱,災民無數,哪有餘力支援涼州?就算涼州硬著頭皮出兵,也只能派出千把人到伊州做做樣子已是難得。”
從涼州到伊州,足足有一千多公里,也就是兩千多里地,這是歷朝歷代非常難得的問題,唐朝從開國之初,就大力開發邊疆地區。只不過因為氣候和土地的問題,產出有限,平時維持少量駐軍尚可。一旦需要出兵遠征,那就需要從關內運糧前往邊關。
但唐朝在國力衰落之後,縱然在邊關仍然有十幾萬剽悍絕倫的精銳,還是沒有辦法阻止西域被遊牧民族的洪流淹沒,沒飯吃,再能打的軍隊也是白給。
李善點點頭道:“涼州是否出兵,眼前不太重要,楊承初之舉,著眼並不在戰前,而在戰後。”
李賢笑笑道:“倒是他這最後一策,頗有些意思在裡頭。”
李善道:“設立大營收攏流民,既隔絕了東西訊道,也宣示了大唐誓與河湟共存亡的決心,若無訊息往來,京中議論紛紛的遷都流言,便不攻自破了。”
李賢搖搖頭:“不止如此,這一策的本意,堂皇正大,民心既是國本,只要保住了河湟、河西的民心,朝廷就是敗了,日後也仍有捲土重來的機會;若是失卻了民心,那才真的是一蹶不振了!”
李善嘆了口氣道:“可惜啊,如今戰事頻仍,軍糧尚且不足,實在拿不出多餘的糧秣接濟流民……”
李賢正色道:“本王深知,民心是國本,民心在,大唐的國本就在,關中安危,實賴於此。只要有一口吃的,流民就會安心在河西境內駐足等候,不會千方百計偷越關防,逃回關中,只要留言不入關中,關中的流言謠諑就不成氣候,伯規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事,該是本王做的嗎?”
李善瞪大眼睛:“這……”
李賢淡淡笑道:“本王若以這三策而行,吐蕃退不退兵不好說,只怕父皇和母后,都睡不著覺嘍!”
李善大為歎服:“大王明見萬里,善受教了!”
李賢挺直了身子:“此三事,賢這就具表長安,向父皇奏告此事!”
就在李賢說話間,一名親衛走在帳外躬身稟報道:“大王,涼州大都督府長史急報!”
“進來!”
侍衛將一封密信遞給李賢,李賢拆開以後,匆匆掃一眼,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
“世家大族就是世家大族!”
楊思敬向李賢給的密信裡已經寫明,涼州大都督府籌備的倉儲,可是支撐涼州大都督府一萬五千騎兵出征,或者是步兵一萬出征伊州。
李賢明白這是弘農楊氏出手了,楊思敬在向李賢請戰,以涼州兵出擊伊州,做出試圖打通安西四鎮的架勢。
安西四鎮,雖然管轄著四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事實上轄州八十八,設軍府只有二十六個,唐朝以上府一千兩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二十六個軍府,總兵力只有兩萬四千人馬。
唐朝走的是精兵路線,雖然兩萬四千餘人,足以輕易威壓西域各國,但問題是吐蕃並不是小國家,他們可以輕易動員十數萬,甚至數十萬軍隊,而在安西各鎮兵力卻不夠用了。
李善問道:“大王,怎麼步兵反而少了五千?”
“因為現在草籽已經成熟了,戰馬在草原上不愁找不到吃的,騎兵只要帶上兩匹從馬,二三十斤肉乾和幾袋馬奶酒,再加上一些繳獲,便足以在草原上支撐一個月之久。”
李賢道:“他們行動迅速,一晝夜可疾馳兩三百里,就算糧食耗盡,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來。但是步兵不行,步兵隨身攜帶的給養很有限,必須徵集大批民夫和駱駝、騾馬為他們輸送糧食,這無疑大大加劇了消耗,所以出動步兵的話,消耗反而更大。”
李善道:“大王是否同意楊長史出兵伊州?”
“光出擊伊州是不夠的!”
李賢深知安西四鎮對大唐的重要性,可問題是楊思敬在跟李賢吹牛逼,他說的是涼州籌到了可以支撐一萬五千騎兵出征伊州的糧草,以及供一萬步兵消耗的糧草,這說的只是糧草,而不是涼州大都督府可以出動一萬五千騎兵,或者一萬步兵。
軍事確實不是李賢所擅長的事情,他直接把這個問題扔給了薛仁貴,薛仁貴略作思考,望著李賢道:“聽說大王還有八千騎兵?”
“沒錯,王方翼率領,正準備再次襲擊烏海城!”
薛仁貴道:“不如命王方翼率領八千騎兵,一萬步兵,準其便宜行事,以戰養戰,出擊西域,匡復龜茲(今新疆庫車)、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鎮!”
“沒有涼州騎兵從旁牽扯……”
薛仁貴道:“趁著吐蕃人新敗,兩三天內無法組織反擊,我準備率領各部,撤回鄯城!”
李賢笑道:“大將軍高明,不過,大將軍應該先向陛下報捷,以安關中人心!”
薛仁貴並沒有馬上報捷,因為他非常清楚,這是一場小勝,雖然看似斬首吐蕃兩三萬人馬,但是論欽陵依舊有實力反擊,此時吐蕃成了受傷的野獸,反而更加危險。
前腳如果向李治報捷,後腳再打了敗仗,那就是問題大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