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東贊死後,他的大兒子贊聶為大論,次子論欽陵為兵馬大元帥,副帥也是他的弟弟贊婆,他們這是哥仨一起對付薛仁貴自己。
偏偏薛仁貴不僅僅有郭待封在軍隊內部扯後腿,還有朝中推諉扯皮。這讓薛仁貴也感覺心力交瘁。
“薛大將軍,撤軍吧!”
李賢看著薛仁貴滿臉疲憊,忍不住地勸道:“薛大將軍,在大非嶺與吐蕃對峙,實為不智!”
“現在想退,吐蕃人也不會讓我們從容撤退!”
薛仁貴嘆了口氣道:“沒有取得勝利,能退到哪裡?這個訊息若是傳到長安,仁貴又如何能承受朝臣的口誅筆伐?”
“若是朝廷責問,薛大將軍儘管往本王身上推!”
李賢此時其實也想通了,他想混吃等死,那是幾乎不太可能的,歷史上李顯和李旦都活下來了,可問題是,他們倆活得都非常憋屈。
李賢自認為,與其那樣憋屈地活著,還不如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大非川之戰,為自己建立一個善戰的人設。
隨著蘇定方病故,李績病故,大唐在帥才方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薛仁貴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將才沒錯,可問題是,薛仁貴沒有後臺,他在朝中沒人,李治重用的山東貴族集團,根本就把薛仁貴當成自己人。
薛仁貴是一個純粹的將軍,會被活活玩死的。
武則天搞權謀鬥爭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可是她只有一群豬隊友,根本帶不動的豬隊友,在武則天當權期間,對外戰爭十戰九敗,特別是突厥又死灰復燃,北突厥極盛時有幾十萬軍隊,一路甚至殺到河北。
安西四鎮一度丟失,損失數十萬兵力,唐朝不是沒有名將,只不過這些名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得不到武則天的重用。比如說王方翼、程務挺,黑齒常之都被接連害死。
李賢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可是他看著這一次大非川之敗,看出了問題,薛仁貴這個李治的得力干將被免職為民,姜恪這個左相,被髮配到涼州。
為什麼姜恪要出鎮涼州?因為他是涼州人,如果他不出鎮涼州,任由吐蕃肆虐,他的家鄉就沒了。
既然無法避免,那就莽就完了。
“薛大將軍且看!”
李賢指了指河湟地區的山河圖道:“大將軍可以將部隊撤到鄯城,別看鄯城距離大非嶺只有一百五十餘里,但距離烏海城超過三百五十餘里,哪怕吐蕃大軍的輕裝行軍,也需要一天多的時間。”
薛仁貴點點頭道:“不錯!”
這樣一來,吐蕃軍隊的補給線就會進一步拉長,而唐軍的補給線卻進一步縮短,更重要的是,鄯城海拔更低,只有兩千二百六十多米,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唐軍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李賢接著道:“吐蕃若是就此退軍,論欽陵此役前後損失十數萬吐蕃兵馬,他若回朝,自然無法向吐蕃權貴和贊普交代,為此,他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我們就在最適合我們的地方,打這一仗!”
薛仁貴道:“若是吐蕃不上當呢?”
李賢笑道:“如果吐蕃人不上當,我們就在鄯城堅守,吐蕃軍隊雖然還有二三十萬人馬,這麼多人馬,意味著消耗更大,拼消耗,大唐能夠輕鬆耗死吐蕃!”
薛仁貴同意了李賢的意見,開始準備撤退事宜,首先是繼續迷惑敵人,將六千餘騎兵(其中很多都是繳獲的吐蕃戰馬),前往鄯城護送輜重部隊運輸糧食過來!
在六千餘騎兵護送下,一支兩千多輛的龐大車隊駛入大非嶺大營,這支車隊上的所謂糧食,其實都是泥土。
兩千多輛各種大車駛進大非嶺唐軍大營,薛仁貴望著一輛輛裝載著八牛弩的裝甲車,眼睛裡迸射出精芒:“這可是好東西!”
李賢淡淡地笑道:“這是本王王府司馬王方翼的手筆,怎麼還能入眼嗎?”
薛仁貴大笑起來:“若是沒有這些戰車,只有五成勝算,現在有了七成勝算!”
“才七成嗎?”
“七成已經不少了!”
薛仁貴道:“來人,命將造營工匠,把咱們的所有大車,全部按照這種戰車改裝!”
“時間來不及了!”
“能做多少做多少!”
唐軍士兵們七手八腳,把大車的麻袋卸下來,隨手倒在地上,然後將麻袋鋪在大車上,將輕重傷兵放在大車上。
唐軍步兵和騎兵開始列隊,隨著傷兵在前,步兵次之,騎兵負責殿後,唐軍大隊人馬緩緩走去大非嶺大營。
行軍路上,李賢心急如焚。
薛仁貴正在約束伍眾:“壓著步子,一個時辰十五里地,就照這個速度走!”
薛仁貴說完,撥馬跟上了李賢。
李賢望著薛仁貴道:“薛大將軍,這個速度,太慢了!”
薛仁貴搖搖頭道:“大軍行進,不在快,而在齊,一個人跑得再快,那也不是行軍,行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跟得上!”
李賢有些著急道:“可是照這個速度……走到鄯城,最少還需要兩天一夜!”
薛仁貴嘆了口氣道:“殿下,你要明白,本大將軍率領的是關中最後的一支野戰軍馬,這支軍馬若是沒了,一座大散關什麼都擋不住,只要這支軍馬還在,就是大散關丟了,我們也能奪回來!”
李賢嘆息了一聲:“問題是,吐蕃怎麼可能讓我們從容撤到鄯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