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雯微笑著將林謙打斷:“你的自我介紹就留給電臺的觀眾朋友吧。”
林謙感覺這時候他就像一塊被擺在砧板上的肉,隨時等待處刑,哪怕是兩分鐘的等待都格外漫長。
兩分鐘後,電臺重新開播,唐雅雯再一次向觀眾做完自我介紹之後,將話題拋給了林謙。
“我是這一期《今日音樂》的嘉賓林謙,今天是我第一天出道,剛入行就能夠來到唐老師的節目做客是我的榮幸。”
港島的訪談一向不給接受訪談的物件發臺本,但是會對主持人有一些提示和限制以保證節目的質量和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港島的訪談節目或是雜誌專欄總是時不時出現一些用詞犀利,語言辛辣的內容的緣故。
而最恐怖的是,《今日音樂》這檔節目,電臺為了保證收聽率,請來了最懂音樂的娛樂記者做節目,既能保證話題不會跑的太偏,又能保證節目質量。
哪怕唐雅雯的第一個問題都還沒有問出來,林謙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歡迎林謙來到我們的節目做客,既然你今天是第一天出道,為什麼會來我們的電臺做單曲首發,而不是選擇更傳統的發唱片做宣傳的路徑呢?”
訪談開始前,夏聰只說讓林謙實話實說,但並沒有具體的話術,前世在內地的娛樂圈打拼時,那些採訪和接受採訪的話術全部都是給你安排的死死的,根本不可能自由的暢所欲言,這反倒讓林謙更緊張了。
“呃……因為是公司和經紀人安排的,我只是照做。”林謙硬著頭皮回答道。
聽著林謙老實到絲毫不加修飾的回答,唐雅雯隱藏在端莊得體的微笑之下嘴角勾起了一絲真實的幅度,雖然她感覺面前這個男孩挺有趣的,但不妨礙她問出來的問題一個比一個辛辣。
“你知道這首歌是被關天王退貨的嗎?”
“你覺得要是他來唱,會比你唱的好嗎?”
……
這些問題讓林謙從難以招架到漸漸熟悉了這一套模式,直到讓他明白:敞開了說就行,至少是個正常人能說出來的話就行。
在訪談即將結束之際,唐雅雯也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前段時間,大陸有一個很火的影片是1992年的粵語歌和2012年的粵語歌pk,最後的結果是,1992年的粵語歌大家耳熟能詳,2012年的粵語歌大家聽過的卻沒有幾首,由此引申出了一個幾乎全華夏愛聽音樂的人都在討論的問題——港樂是如何從輝煌走向沒落的?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嗯……”林謙推了下眼鏡,先給自己疊了一層保護:“唐老師,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僅代表我個人的見解,並非出於公司和經紀人的看法哈。”
唐雅雯坐在面前點了點頭,靜靜聽著面前的年輕人將會給出怎樣的一個答案。
“首先,我認為某種文化的衰落是經濟衰退的體現,如果現在在港島做音樂能夠賺大錢,那麼港島音樂為什麼會衰落呢,難道是和錢過不去嗎?
我也在網上看過,說是語言壁壘導致的粵語歌曲在廣大的非粵語區流通困難,這可以是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畢竟再怎麼說粵語也只是華夏的一種方言,英語和法語的歌曲在華夏流行的也不少,莫非華夏語言之間的差異能比普通話和英法語之間的差距還大嗎,這根本說不通。
那些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的許多人接觸境外文化的視窗就是港島,自然而然港島的文化產業就極為發達,隨著大陸的經濟發展,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產業,目光自然不再趨於一隅,從有著十幾億人的受眾的巨大市場,變成了一個只有一億多人的小市場,那自然是不復往日輝煌了。
但是,我作為一個從小受港島文化薰陶長大的青年人,是不甘心看到今時今日這種境地的。
從今天開始,我想要為港樂獻出一份力量,或許我現在人微言輕,但我的話會放在這裡,我想要完成屬於港樂的復興計劃,不求達到往日的輝煌,至少能讓‘港樂已死’這種暴論消失在網際網路上。”
林謙的眼神和語氣都十分堅定,唐雅雯也聽得十分認真,她看著林謙明明還是一副小孩的模樣,這樣的話明明像是熱血青年的夢想,但不知為何,唐雅雯總有一種相信他能完成的感覺。
“今天的《今日音樂》到這裡就結束了,明天下午一點三十分準時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