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崇禎太不穩健了

男人都愛種蘑菇

永定十五年,慕尼黑城外,千餘門火炮炮口高昂,往城內瘋狂地傾瀉怒火。

距離朱迪釗登基已經過了十一年,而大明軍隊還在戰鬥。

不是大軍戰鬥力弱,而是全面肅清白夷花了太長時間。

逢城必戰,遇村必剿,這就是明軍所要面對的狀況。

沒辦法,朱迪釗的詔令確實讓西夷只能拼死抵抗。

好在歐盟大多數地區已經被佔領,尚未被佔領的地區也被炸成了廢墟。

十一年間,大明往歐盟丟了超過一億鼎的彈藥,其中包括燃燒彈與農藥彈。

為了實現徹底全面的肅清,歐盟的農田也在攻擊範圍內,根據不官方的統計,約有五千萬西夷是被餓死的。

即便如此,明軍依舊未能克竟全功。

滅種比滅國難了無數倍。

炮擊結束,一隊軍兵跟在坦克後面,小心翼翼地往城裡走去。

砰~

廢墟中傳出槍聲。

坦克炮轟擊。

“標出位置,呼叫空中支援。”

喝令中,紅色煙霧彈打出,步話機手聯絡飛機。

盤旋在空中的攻擊機呼嘯而來,對著目標傾瀉彈藥。

轟炸之後,繼續前進。

偶有抵抗,遠不如阿爾卑斯山的抵抗強烈。

阿爾卑斯山脈佔地遼闊,地形複雜,大量西夷潛藏其間,與明軍進行抵抗。

兩千萬明軍也不足以一寸一寸地清剿,所以以空中轟炸為主。

凡是發現綠色,立刻投擲農藥季束炸彈。

一個大炸彈裡面分裝一百顆小炸彈,爆炸之後,數萬平方米範圍內寸草不生,並且能夠一直持續五六年的時間才能被大自然淨化。

明軍的思路很清晰,如果打不死,那就餓死西夷。

與阿爾卑斯山脈並列的是英國的奔寧山脈戰場。

不同於前者主要在山體表面活動,英國以利茲為起點,在奔寧山脈下構建了龐大的地下工事。

此時,數十臺地震監測車正在利茲城外作業,它們的任務是找出利茲與奔寧山脈之間的地下通道。

這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

隨著戰爭發展,大明的科技也在突飛猛進,農藥與地震監測只是其中之二。

除了帶動技術進步,經濟也跟著極速騰飛。

在收復南洲與南東洲後,機場建設全面鋪開。

目前,各省都已經有了民用機場,並且實現了相互通航,而伴隨著航班規劃需要,雷達、通訊、電子等技術快速發展。

如今,以單兵步話機技術為基礎的單人行動電話已經出現,還有初代計算機、機載雷達等等。

以戰帶和,軍需促進民需,大明並不想這麼快停止戰爭。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西夷滅亡後,大明是真的沒有戰爭了,到時候免不得又走上長治的老路。

如何在戰後保持這種發展勢頭,是朱迪釗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以文宗之智尚無萬全之策,朕只是平庸之輩,如何能夠想出萬全之策?”朱迪釗哀嘆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