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

第765章 配

榆林城。

通常來說,城池越大,需要的守軍越多,防守時的防線越長,就越容易出現紕漏。

但榆林城並不需要遵守這一規律,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榆林並不是一座城。

而是作為陝西直面蒙古的防禦重鎮,一個類似潼關、山海關那樣的堡壘要塞群。

元末明初,洪武年間它還不是邊境,只是個農耕遊牧分界線上自發形成的市場。

後來設立於鄂爾多斯的東勝衛失守,榆林才被立了個寨子,叫榆林寨,作為與南下蒙古拉鋸的前沿哨所。

明廷在綏德設立了延綏鎮,並將榆林寨拓建為一座榆林堡。

直至成化年間,榆林設衛,依著榆林堡又修出了北城,作為榆林衛城,此後百餘年,隨著明軍在這片戰場上越來越強勢,榆林城也從前沿哨所,變成後勤基地,不斷地進行規模巨大的擴建。

圍著一座城,擴完北邊擴南邊,一圈城牆圍著一圈城牆。

西城牆修到榆溪河,東城牆拓到了駝峰山下,寬度無法增加就進一步增加長度,南城牆修至榆陽河岸,北城牆一直推進至紅石峽。

最終形成一座自北向南,鎮北臺、中城、凌霄塔三座大城的要塞群。

但易守難攻的城池多了,榆林城能扛住元帥軍的圍攻,主要原因並不是城池有險可依,而是這座城裡的人,匯聚了整個陝西不願投降劉承宗的武裝力量。

甘肅的人跑到了寧夏,寧夏的兵又跑到了延綏,最終都鑽進了這座榆林城。

而榆林本來的軍隊,反倒在數年的平叛戰爭中想跑的、想落草的,早就跑完了,留下的都是死硬份子。

七月十七。

延綏鎮總兵官俞翀霄站在鎮北樓上,遠遠眺望著四里外的鎮北臺。

榆林的北城牆沒有城門,只有城樓,原本北邊無需防守,但城外的元帥軍在任權兒的指揮下用炮擊奪取了四里外的鎮北臺,以至於守軍必須在北城牆部署軍隊。

因為鎮北臺是一座實心的四層城堡,原本是明軍監控易馬城與款貢城的觀察哨所,它修在紅山頂,又修得高逾九丈,是榆林防線上的制高點。

拿下這座城臺,則方圓十餘里,包括榆林北城的防務調動,都將一覽無餘。

好在這榆林城裡,就是武將多,七座城門,一門一位總兵官都還有剩。

如今整個陝西三邊五鎮都已淪陷於劉承宗之手,只剩下這座榆林城和韓城仍舊歸屬大明,俞翀霄也不在乎自己才是正牌總兵官,跟閒住總兵什麼事都商量著來。

因為老總兵們雖然閒住了,但身邊依然留有家丁。

俞翀霄很清楚榆林城軍民的思想狀態一團混沌。

但這混沌不是說元帥軍一紙招降就降了,而是剛好反過來,混沌到誰也別想招降他們。

因為榆林現在,上到總兵,下至軍民,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單就以尤世祿為例,早在河湟大戰他就老病纏身,上咳下洩兩頭出血,降啥,馬都騎不了,降了他能給劉承宗立戰功還是咋的?

榆林最不缺的,就是像尤世祿一樣,一身戰傷的廢將老軍官。

而對他們的家丁來說,也是一樣,尤家在城西有園子,家丁也在城西有地,降了劉承宗又能怎樣?他們早就打夠爛仗了。

因此,榆林城面對元帥軍的團團包圍,士氣跟上了鎖似的,早不想活了,咋死都一樣,不如據城鬥死,光彩一點。

他們不但召集了包括老弱在內超過一萬兩千的守軍,還收攏全鎮包括病殘在內組成三個營的野戰部隊。

不過那是好歹有些糧食。

到如今,榆林城裡家家存糧見底。

就在這時,俞翀霄看見鎮北臺遠遠跑來數騎,高舉一面白旗,旗上書著‘送信’二字,臨近城河,有兵舉著旗子翻身下馬,費勁地翻過兩道城壕,站在護城河邊上,拉滿了弓,將一支大箭射在護城河這邊的羊馬牆上。

榆林北城沒有城門,軍兵自城樓縋城而下,拔了書信,將之交給城上的俞翀霄。

這段日子,任權兒沒少給城內守將寫信。

隔絕任權兒與城內守將通訊,幾乎是俞翀霄與尤世祿等閒住總兵官們的主要工作。

因為延綏鎮是劉承宗的從軍之地,榆林城又匯聚了甘肅、寧夏跑過來的潰軍敗將,誰也說不準這裡面會不會有人私通城外,或是與敵軍有舊。

關鍵任權兒這個傢伙,打仗的本事有多好,俞翀霄是不知道,但死皮賴臉的本事那是相當高。

這傢伙在城外只要打聽到守將名字,知道防守位置,哪怕不認識,也硬寫信拉家常,信上說一堆與戰爭無關的屁話。

不過出乎俞翀霄的預料,眼下這封射到城下的信,倒還真不是任權兒寫的。

因為任權兒有個奇怪的習慣,寫信時對同齡人稱叔伯,對長輩就喊爺。

就比如俞翀霄,任權兒給他的信,上面的字就會是俞爺親啟。

俞翀霄一直認為任權兒是腦子有問題,對自身年齡輩分的認識有偏差。

喊著叔伯也不耽誤他摁著人家的腦袋錘。

榆林城裡有這種近則不遜的,就比如閒住總兵王世欽,跟王樸是親兄弟,父親是九佩將印鎮邊五十年的王威。

看見任權兒寫信稱他為總鎮王爺,心裡就飄了,還想把任權兒勸降,從忠誠、朝廷提拔的角度上回信一封,結果被任權兒罵的狗血淋頭,差點一口氣沒上來,提兵就要出城跟任權兒野戰。

主要任權兒的回信太扯淡了,他居然說自己指揮使的官職是劉大元帥給的,跟朝廷沒有任何關係。

這在王世欽看來不是放屁嗎?

你當指揮使的時候,劉承宗還是被官軍攆著滿地竄的流賊頭目,他上哪兒給你弄指揮使這樣的高官?

是俞翀霄等人使勁勸說,才把他勸住,不讓王世欽發瘋。

主要王世欽這輩子就沒捱過人罵,要不是戎馬倥傯落下一身戰傷,他也不至於縮在榆林城裡。

而城外那幫人,俞翀霄他們都認識。

劉芳名、馬獻圖是寧夏鎮的,徐勇、王允成是左良玉的人,再加上任權兒、歐陽袞、馬科、阿六這元帥府人,就榆林城這些年齡上的老兵老將,跟那幫年輕人打野戰不是找死嗎?

直到俞翀霄收到這封署名劉承宗的信,上面寫著俞兄親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