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站、火電廠不是一時半刻能建好的。
哪怕是小型的,那也是要一兩年時間才能建好。
現在兵工廠、農具廠這些工廠的裝置主要是靠發電機來支撐。
發電機是需要燃油的。
這裝置一多,需要的燃油就多。
提高原油產量,增加石油提煉量的問題迫在眉睫。
中國是有石油的。
東漢時期就有石油的記錄。
1905年,清政府認識到石油的重要性。
他們籌備資金在延長籌辦起了“延長石油官廠”。
隨後於1907年9月10日打出第一口油井並出油,史稱“延一井”。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以及油井的位置,延長石油廠產量不高。
在戰爭的環境下,一些機器裝置遭到了破壞。本來產量就低的油田更是日漸減少。
在1940年之前,油田的產量也只有日產原油200至250公斤。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日為了掠奪中國資源,派出不少地質人員在中國找了幾次,挖了幾口井。
辛苦打出來的油井,基本上就是日產幾千公斤,幾噸。
甚至坑的是。一些油井一開始產量很可觀,但是過幾天立馬銳減,完全不具備投入資金開採的價值。
根據當時的知識水平,那些地質學家武斷地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這以後也就沒有再花力氣在中國勘察石油了。
現在有了鄭龍的提醒,延安這邊對延長油井態度就大不一樣了。
軍委會後勤部派清大地學系優秀畢業生汪鵬帶著人來到延長油礦進行地質勘查工作。
在鄭龍提供的專業裝置幫助下,透過地質測量,汪鵬判斷七里村河溝地下有能油田,產量不低。
上級立即派人按汪鵬的勘察結果打井。
隨著鑽頭,看著鑽桿一厘米一厘米地深入。
五十米深。
沒有。
汪鵬整顆心都懸著。
他差點要祈禱了。
要出油,一定要出油啊。
六十米深。
沒有。
王鵬變得十分緊張,都有些急躁了。
七十米深。
他都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了,都在猶豫要不要繼續繼續打井了,免得浪費。
就在王鵬猶豫不決的時候。
鑽頭打到八十米深時。
瞬間。
黑色液體源源不斷地靠著自身壓力噴湧而出。
工人、戰士、工程師圍繞著噴湧而出的原油,高興地跳著,歡呼雀躍。
不少工人摘下帽子使勁揮舞。
“出油了!”
“出油了!”
汪鵬看著管道噴湧出來的原油,淚流滿面。
出油了。自己的判斷沒有錯。
那個斷然延長油田產量不低的那個同志沒有說錯。
這下工廠再也不用擔心停電,可以日夜輪班生產武器,好打鬼子了!
他用手背抹了一下眼淚,說道:“同志們,趕緊將管子接到油桶上。現在不過是第一步,我們還要提煉原油,變成石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