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步驟就是分縷。
也就是將晾好的纖維束理清,分成更細的小縷。
然後就是搓繩。
取兩小縷纖維,一端固定在石縫或自己腳趾上。
另一端用手掌心在大腿上反覆搓動,讓兩股纖維絞合在一起。
形成一根細而堅韌的網線。
這個過程極其枯燥耗時,搓久了手掌和大腿面板都會發熱甚至磨破。
林晚現在的雙手,相較於登島以來不知道粗糙了多少。
對於手起繭,磨破皮這些她已經不是很在意。
最後就是連線,單根網線長度有限。
需要透過特殊的結將短線連線成長線。
趙為民教會林晚打漁人結,確保結頭小巧牢固,不會輕易鬆開或被魚鉤掛住。
又是幾天過去,這才來到最後一步。
編制漁網!
網線準備充足後,便開始編織網片。
趙為民負責設計和主要編織。
不過製作漁網可不是織毛衣。
就算是織毛衣,也得有織毛衣的針才行。
所以編制漁網也得製作網梭和網目板。
他用匕首削制了一個簡易的網梭和一塊寬度一致的網目板。
然後就開始起頭。
先確定漁網的寬度即網眼的列數,將一根長網線對摺系在固定的樹枝或木樁上作為上綱繩。
隨後就是編織網眼。
使用網梭纏繞網線,利用網目板量度,透過一系列固定的打結方法。
在綱繩下方編織出第一排網眼。
網目板的寬度決定了網眼的大小,趙為民選擇了一個適中大小,希望能捕獲巴掌大到手臂長的魚。
編織完第一排後,以第一排網眼的結節作為第二排的起點重複過程。
不斷向下編織,網片逐漸加長。
需要確保每一個結都牢固,每一個網眼大小都一致。
編織到所需長度後,在最下方同樣繫上一根結實的綱繩。
並在下綱上等間距地綁上一些小石墜,這樣拋網時網才能迅速下沉展開。
接下來就是尋找浮子。
為了讓漁網的上緣能浮在水面,需要浮子。
趙為民在沙灘和叢林裡尋找那種很輕木質疏鬆乾燥的樹枝,將其削成小長條塊。
中間刻出凹槽,綁在網上綱繩上。
他也收集了一些密封的小型空貝殼,鑽孔後串在綱繩上,作為輔助浮子。
整個過程斷斷續續花了將近十天。
當最後一個小石墜綁好,趙為民提起這張粗糙的原始漁網。
就像是小孩子得到了新玩具一般。
他興高采烈地就要去試試這漁網能不能打到漁。
“走,去試試!”他招呼著林晚,率先朝著海岸線走去。
林晚跟在他的身後,倒是對他的身世感到好奇,“我聽你的口音像是北方的,你家住在沿海地區嗎?為什麼連怎麼做漁網都懂得?”
聞言趙為民打了個哈哈。
後世自己作為全球知名的求生專家。
別說做漁網了,就算是手搓一把槍出來都會。
只是這種事自然不可能跟林晚說,畢竟太過於匪夷所思。
於是乎他順著對方說的點了點頭,“倒不是住在海邊,只是跟人家學了一下,沒想到派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