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更迭是必然的,但前提是等價的利益交換。
張禹最終接受了太傅的身份,卸下太尉之職,將手中的權力還給了鄧綏。
這不光是來自張禹的忠漢之心,最重要的是鄧綏許諾張禹進入了尚書檯,參錄尚書事。
漢和帝劉肇時期,本就是依靠宦官推翻了竇氏外戚家族,奪去了帝位。因此,在當時,宦官在朝政之中的地位很高。
掌握決策權力的尚書檯內,多為宦官掌控,可謂是權勢滔天。
如今,劉隆年幼,鄧綏臨朝稱制,也就需要她最親近最信任的背後家族勢力。
因此,以她為首的鄧氏外戚家族則再一次代替了竇氏家族,需要站在了東漢的權力巔峰之位。
宦官是站在以皇權為勢力的一方,外戚則是站在以太后掌權的陣營。
自然而然,剷除宦官的勢力,是當務之急。
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鄧綏在德陽殿下,讓張禹入主尚書檯,一方面是為了分化他在軍營之中的勢力,另一方面,她也需要拉攏權臣士族一起來打擊宦官,
只有這樣改變尚書檯的人選,才能進一步加強對尚書檯的控制,將朝廷的決策權握在手中。
次日。
崇德殿內,朝會已近尾聲,在鄧綏授意之下,一旁的鄭眾走向了殿前,拿出了聖旨。
階下群臣,紛紛目光齊聚,看了過去。
尹勤雙眼泛出精光,看向了張禹。
昨日德陽殿上發生的一切,讓他想了一夜都沒有想明白太后和此人之間到底做了什麼交換。
原本他以為昨日張禹必然垮臺,但最終卻出乎他的料想。
徐防亦是如此,目光也從殿上的聖旨,移到了張禹的身上。
其餘百官,也是各懷心思。
“大漢皇帝詔曰:禹德才兼備,歷事朕朝,功勳卓著。自先帝以來,禹公躬身輔佐,勤勉有加,政績斐然,對漢室忠心可鑑。太傅之職,乃輔佐吾皇,為國之重臣。朕思之再三,伯達之賢,足以擔當太傅之重任。今特頒此旨,加封禹為太傅,賜以金印紫綬,以示尊榮。命其太傅參與尚書檯,錄尚書事,以輔朕躬,共理國政”
張禹表情沒有一絲波動,緩緩起身,大步走了出來,站於殿中躬身揖禮道:
“臣聞君恩如天,蒙聖上恩澤,賜臣以太傅之位,臣心感激涕零,不知所報。臣自知才疏學淺,恐負聖望。然臣節如山,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盡節,恪守太傅之職,輔佐吾皇。”
鄧綏臉上微笑,立刻揮手示意道:“太傅言重了,即日起你便每五日居住在宮中,為吾皇授業,也可輔政。”
入宮?授業?輔政?
我還年幼,待在宮中,教授什麼?至於輔政,呆在府上不行麼?
昨日德陽殿之上,母后您可不是這麼說的。
劉隆在聽到這句話後,也是內心暗笑:“母后這一手玩的高啊,如此局面,崇德殿上當著百官,難道張禹敢公然抗旨?”
諸臣工也是頗為震驚,紛紛看向了張禹。
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顯然讓張禹有些出乎意料,他內心頓時感到落入圈套。
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這道旨意其中的目的,昭然皆知。
但此刻,諸臣的目光如刀一樣落在自己身上,讓他沒有迴轉之地。
儒家大士,難道能不尊君臣之道。
還能怎麼辦,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臣下謝恩!”張禹依舊面帶感激之意,緩緩說出了這四個字。
接著,鄭眾又開始繼續宣讀聖旨。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司徒徐防接替了張禹之位,為太尉,更是進入了尚書檯,與其一起參錄尚書事。
徐防內心激動,他屬實沒想到自己竟然是這場政權交鋒之中的最大受益人。
聖旨宣讀完畢,諸臣沒有異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