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十年)冬天,因為草原地帶環境進一步惡化,北匈奴的部落又有大批族人叛逃而出,南下投靠南匈奴。
看著部落的人天天有人逃走,北匈奴單于自當是不樂意,於是派遣大軍圍追堵截。
反觀南匈奴當然是很樂意,徑直派出接引應部隊去迎接這群北匈奴的人。
於是,南北匈奴又一次爆發了激烈的混戰,不幸的是此次戰鬥以南匈奴失敗告終。
作為東漢王朝安排在北部邊郡的屏障,南匈奴可是實打實的長期僱傭軍,這一次的失敗也讓東漢朝廷感覺這個僱傭兵實力太弱。
於是乎,為了保護小弟,便將他們從五原郡附近再一次進行內遷,最終將南匈奴單于庭設立在西河郡的美稷縣(今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區域)。
要知道,這裡,已經是跨過了黃河來到了黃河以南。
從此之後,南匈奴身處在這片區域,徹底被邊郡、陰山以及黃河從地理單元上與漠南地區隔絕開來。
東漢政府如此費心費力,又是給錢又是給糧,又是給南匈奴土地照顧他們,當然不是為了彰顯大國的氣度胸懷,提高外夷異族的待遇讓他們心懷感激,構建一種萬國來朝的幻想。
這種做法,最終的目的皆都是為了加強對南匈奴單于和單于庭的控制,再以單于為籌碼,去掌管南匈奴其餘核心部族,讓他們徹底成為北部邊防的護衛軍。
當然,南匈奴也清楚知道東漢要讓他們幹什麼,但為了生存也沒有辦法。
願永為蕃蔽,捍禦北虜。
南匈奴徹底決心扮演好這個東漢“乾兒子”的角色。
東漢政府在光武帝劉秀下的這一下操作,對南匈奴的控制也是越來越緊密,甚至為他們設立了一套行政體系制度。
每年秋冬時節,西河郡長史便會帶領兩萬士卒前往南匈奴直接駐軍,協助使匈奴中郎將“幫助”南匈奴單于處理單于庭的政務。
劉隆內心深思,便開懷大笑。
“光武帝果然是一位文治武功極為罕見的天賦選手,這手腕簡直太厲害了。”
“錢和糧果然不是白拿的,這一步一步的引誘和算計,就像一個編織好的口袋,讓南匈奴心甘情願掉了進來。”
迷人的老祖宗啊,無與倫比的高超謀略,莫問天下誰能與之爭也?!
在這之後,南匈奴在五原郡進入了穩定的發展,東漢政府為了慢慢分化他們,便將其部落之人分別又遷移到朔方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額代郡生活,慢慢與漢人交織在一起。
西晉八王之亂後,漢趙劉淵便是南匈奴的單于之後。
這也是為何他建立政權之初到處宣稱自己是大漢正統,擺出“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傾中外”這句話。
到此為止,南匈奴從誕生到穩定已經徹底成型,和東部的烏桓人一起為漢朝守護北方邊郡。
這裡的烏桓人指的也是遷移到漢朝邊郡的塞內烏桓人。
看到這裡,劉隆早已經明白東漢朝廷對於南匈奴的態度了。
“遷移到內郡,給出如此優惠待遇,南匈奴早就不是外臣國了,而已經是我東漢的內屬國了,照這樣來看,此刻南匈奴的政治地位也就是一個內郡的諸侯......”
後知後覺!
劉隆想到了當初呼韓邪單于歸附前漢時期,前漢並不能限制他們的活動,因此最終讓其回到了漠北統一了匈奴。
但如今有了使匈奴中郎將的監察,南匈奴被死死地限制在內郡。
當然,這樣的政治體系讓南匈奴總感覺受制於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