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清乃至民國時期,京劇一直都是影響最廣的藝術形式,故有“國劇”及‘國粹’之稱。
這是從正面角度來看,如果從反面角度看,這京劇大行其道,其中自然少不了乾隆一手策劃並導演的‘徽班進京’。
從某種狹隘的角度上說,戲曲最大的特點,不是它對古事再現或改編演繹,而是其對於推廣和普及的方便性。
最為擅長精神閹割的清朝統治者們,喜歡京劇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個以精英統治的少數民族,在佔據了漢家正統的政權位置後,不單從髮式、服裝及口語上閹割著漢家文明,甚至還搞出來抬旗及文字.獄這些東西,以防真正的漢家文明得以傳承與發揚。
京劇的出現,為的便是取代繼承了漢家文明的宮廷歌舞及樂府。
舞與武,音同而字異,但卻有共通之處。
在古代,武便是由劍舞而來,在之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也都總是相輔相成或共生共存的,取代漢家歌舞,也算是一種變相的禁武令。
然而,漢族文明最大的特點便是包容並濟,所以,勉強是漢人傳承的崑曲,便在不斷的改進中蓬勃發展,最後硬是將這個‘武’字,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旦淨末丑中,這便是高臺武行的由來。
於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京劇漸漸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或者說是基本功叫做:唱、念、做、打。
唱、念兩字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擅長唱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
醉八仙是融‘做’、‘打’於一體的道門拳藝,所以它才得以在梨園中有傳承下來的土壤,同時,它又是一門集練法、打法於一身的實戰型優秀拳種,想練好這套拳法,須得兼備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這八種奇門身形步法乃至神態精髓。
所以,即便不是為了道門秘傳的技法與神意,單憑眼前這幫子精英學員,楊猛也同樣會將吳菱仙請來上海。
一來,可以讓那一半隻是學過實戰國術的精英學員們,掌握一門隱蔽性強,又能借著酒精等外物,快速提高戰力的正統拳術,二來,則是透過這八種奇門身法與神態動作,讓學員們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不同身份、年齡、性別的人物妝扮、神態及身形動作等特點,將偽裝潛伏的特工職能,透過平日的鍛鍊不斷提升。
作為一個愛國的戲劇大家,吳菱仙很大度也很主動地提出,他有專門的吞氣法門,可以不斷提高學員們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力,藉著驚人的酒量提高任務成功率,或者是在任務過程中,臨時藉著酒精的麻醉,增強學員們的整體戰力乃至抗擊打能力,而這一點,對一個要長時間活動在中國的間諜,當然更為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提倡飲食文化的國家,很多在國外需要嚴陣以待的重大事情,在中國往往卻是在酒桌上拍板的,儘管這種文化讓列強起初很不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竟然也都變得入鄉隨俗了。
於是,在昨天剛剛經歷了第一次集體宿醉後的學員們,忽然發現原本無所不用其極的培訓課程,在瘋狂地操練了二十多天後,內容終於發生了翻天覆地也是齊整整的變化,上午還好只是修習醉八仙拳法,到了下午就換成了讓人崩潰的花旦、老旦、刀馬旦的言行舉止,下午則換成了令人更加崩潰的無限品酒、喝酒、嘔吐及吐完再接著喝的地獄式訓練……
“先不說那吞氣法門的作用有多強大,這麼下去,學員們的身體恐怕也會受不了,再說那教室裡的味道也未免太……”
讓黃興無語的是,即便是在他不太委婉地對楊猛提出了異議後,楊猛也仍是充耳不聞,只是跑到院子外面,繼續專心練他的水缸神功,至於那日夜都充滿了恐怖氣味的教室,竟然也禁止任何人進去觀看甚至打掃,還美其名曰‘鍛鍊學員們的生存能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