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猛這次算是真正收斂了心情,有些正色地說道:“有了之前那十多位南北大師級教頭的幫助,無限制實戰國術如今已經分出了拳、腳、關節、內息發勁、刀、劍、槍、棍等十多種傳統武術實戰國術技法,按照學員們的興趣和天賦,不斷的改進與融合,雖然目前一切仍不太成熟,但我想國術的未來,必然是海納百川越來越強……”
景廷林點了點頭,“走,咱們先去看看這位號稱梨園第一槍棒大師的楊小樓,到底傳承著哪一脈的念想……”
學習如何演繹武生及花臉的角色,對‘武科班’的學員們可謂本色演出。
既然不能矯枉過正,索性便讓他們順勢而為。
經過景廷林的操練,原本一說喬裝改扮便拉長著老臉的草莽漢子們,如今不單個頂個的興奮,甚至在練起武生和花臉這兩種角色時,還真就頗有幾分猛將的風采。
在這個沒有電視電腦,更別提什麼WIFI或因特網的清末年間,娛樂節目實在有限,除了茶樓裡的評書、相聲外,糅合了徽腔和崑曲的京劇對於民眾來說,就像後世的影視大片一般,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不喜愛的。
寓教於樂,是後世早就驗證過的最佳教育方法,何況這京劇對於喬裝隱匿與臥底潛伏來說,天生便具有極佳的土壤,所以,楊猛在反覆考慮了很久之後,才想出了這麼個既能速成,又可作為日後掩蓋眾人身份的辦法。
辦法雖然不一定完全科學,但效果卻極為明顯,特別是那些一根筋的草莽漢子,在‘地獄’中爬上來後,再由楊小樓細心的調教了十幾天後,如今一眼看過去,果真都有了一股子難得的精氣神。
楊小樓能夠號稱梨園‘武生宗師’,除了對武生角色的演繹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外,也有他自身武藝高強的原因。
關於楊小樓的戲,即便是紫禁城裡的那位老佛爺,據說也是讚不絕口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長靠戲《長坂坡》、《挑滑車》、《鐵籠山》,箭衣戲《八大錘》,短打戲《落馬湖》與《安天會》,崑曲戲《林沖夜奔》,老生戲《四郎探母》。
楊猛透過李存義和霍元甲的來信,知道楊小樓除了被稱為‘武生宗師’外,還是梨園武門一脈中,槍棒使得最好的一位。
無獨有偶,這楊小樓私底下也曾說過,他這輩子最擅長的,便是楊家槍法。
楊家槍據說初傳自北宋楊業,後經明代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將槍術理論和實戰技術再次提升,在有明一代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
之所以這麼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相較其他槍法,提倡虛實奇正、進銳退速、勢險節短,實戰性極強,不單適合戰場殺伐,也能適應江湖廝殺,具有‘不動如山,動如雷霆’的美譽。
然而,像這種以家族傳承的槍法,必然在江湖上流傳得沒有其他武學那麼廣泛,到了晚清,江湖普傳的長槍技法愈發趨於簡單,大多的槍頭都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的造型,直到後世的武術表演,也都使用這種型別。
楊家槍之所以令人覺得可怕,因為它的槍架功法更適合十字圓錐形的槍頭,而這種類似後世三稜刺刀的外形,不單突刺時更為迅疾,就連紮在身上的傷口也很難救治和恢復,且由於空氣抽進的速度快,幾乎就在中槍的同時,傷口的血液便開始快速的流失。
作為特工也好,還是實戰國術裡的槍技,都需要這種殺傷力極強的技擊技術,這也是楊猛選擇楊小樓,給這些武鬥學員做槍棒教官的原因。
有了京劇戲班的掩護,這些學員就有了最佳的藉口,將長槍短刀等冷兵器甚至手槍,夾雜在戲班子的道具裡面,隨著戲班走南闖北,潛伏暗殺甚至與人交遊都不容易受到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