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能當真,也只有羅剎文化喜歡“爹兒”、“哥哥弟弟”來稱呼國家關係,大明跟拜占庭的關係很緊密,但拜占庭本地人不會被大明當做低等人,所以不是真的殖民。
這次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預計將迎來一百零八個國家、部落的首腦,住宿、飲食、翻譯等都需要不少精力,幸虧君士坦丁堡建設得很大,魏忠賢在其光復之後又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恢復建設,已經具備這個條件。
大明的使者已經陸陸續續通知和陪同各國首腦開始往君士坦丁堡聚集。
朱由校在西歐相對較近,暫時不著急出發,先安排好太子的培養鍛鍊和天啟朝大封武勳和遠征獎賞等事項。
不久後,本土內閣、軍機處的回信以最快速度送到了。
朱由校看到他們擬出來的爵位封號,覺得確實很有意思。
以後的世界,沒有英國,只有我大明的英國公,英格蘭是英格蘭,英國是我大明的公爵封號。
那麼英法德美.......這歷史上一度最強四個國家的後三個以後也沒這三個國,只有我大明的法國公、德國公、美國公,如此豈不美哉~
不過也沒特別必要,可以考慮。
然後內閣、軍機處等大臣們非常贊成武勳的企業股分獎賞方式,而不是封土地當大地主,這確實是一個重大改變,也將起到深遠影響。
大夥也全力贊成,並準備做好配合工作,讓武勳們以後作為專業軍事人員,負責兵種建設,而不是在軍機處、朝廷裡面捲起來、亂參政。
朱由校想了想,可以初步進行班底編組。
步兵大將秦良玉領銜步兵大將,與五位武勳負責步兵的兵種建設。
步兵兵種上將共五位武勳:侯爵童仲揆、侯爵張神武、侯爵周遇吉、伯爵尤世功、伯爵梁仲善。
童仲揆當年與秦良玉同一批援遼在通州練兵時從龍,後來秦良玉主持京軍征討軍團,童仲揆主持京軍駐紮軍團。他主持戰爭並不突出,但是他的訓練與實戰相結合的訓練手段盡然把三流京軍駐紮軍團訓練成了準一流軍團,為京軍征討軍團和京軍憲兵軍團輸送了不少優秀兵源。
張神武、周敦吉、周遇吉三為侯爵是秦良玉最先選擇的副將。
周敦吉、張神武都是川軍出身,步兵和山地戰能力很強,之後又對於火器的運用得心應手,在徐光啟一年的協同下,理論水平也達到了很高境界。
周遇吉中生代將領中的佼佼者,馬祥麟和梁仲善身經百戰,一壯年一老將一起協同步兵正規化、標準化建設。
然後是騎兵與戰車。
騎兵大將成國公朱純臣,與五位武勳負責騎兵和戰車的兵種建設。
騎兵副將五位武勳:侯爵老將趙率教、侯爵老將滿桂、伯爵尤世功、伯爵曹文詔、伯爵祖大壽。
很明顯,朱純臣是領銜但權力能力有限,以後負責外交接待、出面站臺和戰馬的培訓工作多一些,實際騎兵正規化、制度化和戰鬥力方面,趙率教、滿桂承擔的職責更多一些。
這兩位也是歷史上厲害騎兵將領,這一世都沒有遺憾犧牲而是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