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終究沒有錯付啊!
接下來幾天,繼續拿著複製前往其它公司。
作為製片人的馬里奧也沒閒著。
他談判的物件主要是一些獨立電影公司。
不過這些所謂的獨立公司,基本籠罩在好萊塢七大的陰影下。
發行能力肯定沒法比,有些甚至沒有海外發行能力。
還有一些,本身就是好萊塢七大的子公司,收購或者獨立發展的品牌。
比如試金石影業和米拉麥克斯影業是迪士尼的、藍天工作室、福克斯探照燈是二十世紀福克斯的、焦點電影和照明娛樂是環球的、新線電影是華納的……
把好萊塢七大和其它公司跑了一遍,李昊陽從中做著取捨。
那些獨立公司倒是很樂意合作,但是條件也不低。
而且少了大公司的正規,可謂群魔亂舞。
看他孤家寡人,有些公司吃相比好萊塢七大還難看。
本地幫會太沒有禮貌了!
這麼多家公司中,李昊陽只對新線、華納、索尼的條件接受程度比較高。
新線雖然屬於華納子公司,不過享有獨立經營權。
包括製作、發行等各方面。
索尼雖然條件苛刻,不過同一文化圈好歹有同樣的思維,比較好談判。
不過自從收購哥倫比亞後,這些年被好萊塢坑得焦頭爛額。
這樣一部小成本的R級片,他們根本看不上眼。
更不會花太多力氣去運作。
當然,看過影片後索尼還是願意發行的。
不過要推到六月份甚至十一月份萬聖節上映。
李昊陽打聽了一下才知道,索尼四月份有一部《狂蟒之災》要上映,五月份有一部《第五元素》要上映,都是自己投資製作的。
真要等六月份,那時候已經是暑期檔了。
受眾不對味不說,還要和一堆大片競爭。
李昊陽直接拒絕索尼的安排。
新一輪的溝通。
李昊陽最終選擇了華納。
條件方面。
華納的發行分成,佔全球票房的40%。
並且所有宣發費用和資源由華納承擔,不得少於五百萬美元。
另外,華納將以北美票房20%的價格拿下第一輪的電視版權。
DVD第一輪抽成35%。
在好萊塢,一部電影的票房只佔總收益的30%到40%左右。
換句話說,票房外的各種收益是票房的兩三倍以上。
再換句話說,一部電影只要成本和票房持平,就不會虧。
當然,時間和人力成本肯定是要虧的。
白忙活不說,很多收益的週期會變得很長。
票房之外。
第一輪的開發屬於“新片”,週期為半年到一年。
一般來說,電視授權費用為全球票房的20%,付費電視和免費電視差不多對半。
這只是北美的,海外的電視授權另算。
而一部電影的全球票房,常規來說是北美票房的兩倍左右。
華納這個條件,也就是授權費用便宜一半。
相當於華納在這方面抽成一半。
況且華納還有自己的電視臺,比如HBO、TNT。
它拿到版權後在自家平臺運作,還有操作空間,能實現更高的盈利。
當然,同一旗下,公司之間的運營也是獨立,包括財務。
DVD方面,一般分成是製片方拿80%,銷售方拿20%。
不過製片方會給銷售方一筆5%到10%的宣發費用。
加上印製費用,其實華納也拿了一半以上。
當然,這只是“新片”第一輪的開發收入,為期一年,不可能是永久。
而且讓利這麼大,李昊陽也是有條件的。
他可以將電影第一輪的收益半價打包給華納,華納也必須即時支付。
票房分賬也必須在收益到賬後一個星期內支付。
《電鋸驚魂》也要儘快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