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著講故事的蘇槿,無奈地笑了笑。
作為中影旗下的頻道,來之前,領導就交代了她,務必要做好蘇槿的專訪。
功課自然做了不少,投資內幕她再清楚不過了,根本不是蘇槿講的這樣。
不過這個故事她倒是挺喜歡的,相信領導也會喜歡。
接著又問了幾個問題,就結束了這次專訪。
當然,小禮物還是有的,十幾張其它主競賽單元的電影門票,還有小紅包,每個人都有。
接著蘇槿又接受了南方週刊的專訪,問題也是大同小異,結束之後小禮物奉上。
回到入住酒店,黃嘉強報告了此次的賣片結果。
“我們總共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買斷協議,明天他們就可會交錢。”
“總共賣了多少錢?”
“一百七十萬歐。”
“二十八個國家,才賣了這麼一點?”
“沒辦法,他們太窮了,基本都是巴掌大的地方,根本出不起高價。”
黃嘉強話音一轉,興奮地說道:“老闆,二十世紀的福克斯對《心迷宮》很感興趣,出手80萬美刀想買斷北美版權和改編權。”
“版權我能理解,改編權他們買過去幹嘛?老美那邊流行火化吧!”
“誰知道呢!老闆我們要不要賣?”
“暫時不賣,等我們拿獎了再賣。”
“OK。”
黃嘉強出去之後,蘇槿拿出手機給國內的沈浩波打了一個過去。
剛才黃嘉強提到二十世紀福克斯,讓他突然想到一部系列小說,剛好也是福克斯投資的。
法蘭西時差比華夏慢了六個小時,此時的國內,正是下午四點多。
沈浩波伸了個懶腰,正準備拿起秘書準備的咖啡,就聽到手機鈴聲響了起來。
拿起來一看,上面顯示著“老闆”二字。
“老闆,站在藝術最高殿堂的感覺咋樣?”
“就那樣,那個紅毯跟個菜市場一樣。”蘇槿說完,不待他回話,又問道:“老沈,公司在國外的渠道咋樣?”
“國外的渠道?建木文化嗎?”
“對。”
“那要看哪邊了,我們在東南亞的渠道不錯,北美,歐洲那邊就一般了。”
“北美有沒有熟悉的合作出版商?”
“有,我們跟德力可特出版社關係還行,他們挺喜歡我們的網文小說。”
“加深和他們的合作關係,下月我會寫一本英語小說給你,讓他們幫忙出版一下。”
“老闆,你還會寫英語小說?”
“你老闆我是個天才,英語算什麼,中文才是最屌的,好了就這樣講了。”
……
之後七天,蘇槿一行人蹭了不少酒會,看了不少主競賽單元的電影。
總得來說,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還有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蒂安的《四月三週兩天》口碑最好。
官方刊物《Screendaily》給他們的評分都是3.2分,滿分4分。
《心迷宮》這七天放映,口碑也不錯,場場爆滿,《Screendaily》給了3.1分。
大衛·芬奇的《十二宮》評分也是3.1分。
其它主競賽單元電影,評分都沒有達到3分,最高的是本土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的《潛水鐘與蝴蝶》2.9分。
墨鏡王的《藍莓之夜》評分低的可怕,只有2.1分,跟金鐘櫚是徹底沒戲了。
《死亡證據》和《沉默的陽光》兩部電影評分最低,都是1.7分。
這幾天,他還抽空去參加了刁溢男的《夜車》還有李揚的《盲山》首映禮。
電影說實話都一般,反正他不喜歡看。
國內也報道了戛納新聞。
由於這次老一輩電影人在戛納全軍覆沒,媒體對於蘇槿是大書特書,各種讚揚。
“華夏電影真的不行,竟然需要一個作家跨行導演扛起華語電影大旗。”
“蘇槿:在場的都是垃圾,服不服?”
只能說,國內媒體為了吸引人眼球,是怎樣震驚,就怎樣寫。
這樣的後果,就是蘇槿能否獲得“金鐘櫚”討論度很高,炒的不可開交。
反方認為,蘇槿資歷太低,沒有名氣,還不會公關,金鐘櫚希望渺茫。
正方認為,戛納是藝術最高殿堂,會秉持著公平、公正的態度,看待每一部入圍電影,不會摻雜個人情感。
但他們又說了,此次評審團有曼神在,她會為自家人據理力爭。
還有一方則是建木傳媒的水軍在兩邊拱火。
蘇槿的專訪,電影頻道也發出去了,座山雕也看到了,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蘇槿也沒有接到他的電話。
只不過,那天有人聽到他的辦公室傳出爽朗的大笑聲。
20號的晚上,還去參加了“戛納華夏之夜”。
去的人還不少,曼神、發仔夫婦、徐可夫婦、張鎮、杜其峰、舒其等等。
基本上在戛納的華夏明星都去了,蘇槿身為華夏電影人,當然也去捧場了。
組委會主席雅各布,還開場致辭了。
索尼、福克斯等國際大公司也派人來捧場。
其實,這場宴會不叫“華夏之夜”,本名叫“吉安永嘉之夜”,只不過內地媒體報道的時候,把它改成了華夏之夜。
這是京城吉安永嘉影視公司為五位港臺導演舉辦的新片籌拍釋出會——贊助了一百多萬。
墨鏡王的《渺渺》、徐可的《女人不壞》、馮德輪的《跳出去》、許安華的《妾的女兒》、關錦朋的《李小龍》。
都是大爛片,不說也罷。
永嘉老總還宣佈未來五年將投資20億紅鈔製作華語電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很多媒體都不知道這永嘉是從哪裡突然蹦出來的。
24號,蘇槿接到了閉幕式邀請函。
這幾天劉曄、郭滔、範緯他們三個已經回國了。
張國粒、餘楠倒是留下了參加閉幕式。
瞎姐也死乞白賴的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