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海。
什剎海的組成一部分。
著名的後海酒吧就在這裡。
如果說三里屯酒吧街走的是流行牌,那後海酒吧街無疑走的是文化牌。
一水小衚衕,而且臨海而聚,沒有嘈雜的音樂,只有悠揚的歌聲和80後獨有的文化氣息。
趙磊、黃博、金志紋等歌手早期都在這裡駐唱過。
晚上七點多,蘇槿出現在了這裡。
來這裡不是喝酒,是有人約了他來這。
“來了。”
一進入“運雅酒吧”就不斷有熟悉的人跟他打招呼。
這幾年他算是這裡的常客,認識他的人還真不少。
蘇槿一邊向他們回應,一邊尋找約他的人。
不一會兒,就找到了。
“聊什麼呢!這麼開心。”蘇槿看著兩個男人笑道。
這兩人分別是寧昊和杜節。
寧昊自然不用介紹,鬼才導演,杜節則是他的御用攝影師。
和寧昊認識,自然是早有預謀的,華娛兩大工具人之一。
“喲,來了,坐坐坐……”寧昊喊來服務員,叫他加杯威士忌。
完了之後,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銀行卡,遞給蘇槿面前。
“這裡面有兩百萬。”
蘇槿看了一眼銀行卡,又看著寧昊,目露疑惑。
寧昊明白了他的意思,解釋道:“投資分成啊!”
“投資分成?”蘇槿接過銀行卡,問道:“《石頭》不是還沒有上映嗎?”
既然知道《石頭》能賺錢,他自然是投了一筆,不多,兩百萬。
他本想投個更多的,但寧昊只需要兩百萬。
因為華仔答應他的五百萬變成了三百萬。
“是還沒有上映,這是買斷內地發行權的錢。”
寧昊抿了一口酒,繼續說道:“于偉國帶我去找了三爺,然後三爺看中了,又找來了華納,花了五百萬,一起保底內地發行權。”
“華納?”蘇槿愣了一下,問道:“是我想的那個華納嗎?”
“是你想的那個,不過有一點點不同,這個華納是跟中影合作開的,屬於合資公司,叫中影華納。”
杜節插話道:“他們一直想介入發行,很看好《石頭》,就拿下了內地發行!”
中影華納在大陸只發行過《石頭》、《賽車》、《保持通話》還有《第601個電話》,然後就消失在華夏電影的歷史中…
此前一條政策的頒佈,外資投資比例上限由49%放寬到75%,但只能在北上廣深等七家試點城市。
雖然只能在試點城市,但也引起了外資的瘋狂,比如老美華納、高麗的希傑、港島的嘉禾、百老匯等等,紛紛在內地電影市場圈地。
2005年上面又頒佈了一條政策——《關於文化領域引入外資的若干意見》。
該意見要求“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佔有主導地位”;此外,外資既不能控制電影業上游產品(內容),在發行、放映環節也不能入股院線。
政策風向陡然發生變化,然後就是變賣產業了。
所以,上面是真會玩。
沒錢建影院,用一條政策吸引外資進來建設,等他們建好了,又用一條政策把他們趕出去。
不費一兵一卒,好處全吃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