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導演實在太純情

第31章 專訪

“那為什麼又想著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長安?”

“因為唐代的長安城對我來說,是一個夢幻之地。在那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實在是一個創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適的舞臺。

我想,如果有一個刺客在長安108坊中跑來跑去、執行任務,這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

“《長安十二時辰》你花了多長時間才把它寫好?”

“寫了大半年吧!其中搜集資料用了很多時間,我還去長安實地考察了好幾次。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

此外,整個故事壓縮在一天一夜之內完成,這是非常難處理的。

如果你寫幾千字,時間短一點會比較好處理,可《長安十二時辰》是40多萬字,需要持續保持張力。

那時人們也沒手機,通訊落後,做事效率也比較慢。

如何寫出節奏,把一個慢吞吞的古裝傳奇武俠劇,變成一個古代反恐題材的快節奏孤膽英雄戲,這是我給自己出的一道極端艱難的考題。”

“小說為何選擇以天寶三年(744)為開局?”

“因為這一年沒發生大事。在史書上,這是平凡的一年,所以我才想寫。

越是平凡的年份,越能凸顯出故事性——長安城差點兒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但陰謀被及時拆穿,日常生活得以繼續。

表面上越是風平浪靜,越能襯托出背後的驚心動魄。”

“書中使用了牽鉤、干謁等古代才使用的詞,這是為什麼?”

怪不得人家年紀輕輕就能當上主編,這是下了大功夫啊!

牽鉤即拔河。

干謁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

“我希望還原唐代長安人的生活細節,包括當時的人們愛說什麼話、吃什麼東西、周邊的環境、平時用什麼,這樣才能展現出時代特色。

如果我直接寫成拔河,味道就沒了。”

“書中有很多有趣的細節。

比如曹破延冒充胡商進長安時,門吏對他有懷疑,批了個“未”字,在一番賄賂下,又改批為“聽”字,這種公文書寫方法是你想象出來的嗎?”

“不是,這是歷史事實。

在敦煌,出土了許多唐代文獻,其中有唐代對公文寫作的要求,這個細節是依據相關文獻而寫的。”

“張小敬是一個爭議人物,匪氣較重,為何將他設定為故事的主角?”

“張小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有很多缺點,但他有底線,正是這唯一的優點,讓他成了拯救長安城的英雄,這本身就很有趣。”

隨著時間的流逝,專訪也到了尾聲。

周主編問道:“你搜集了這麼多關於唐朝的資料,以後還會不會繼續寫關於唐朝的小說?”

“不知道,寫了大半年的小說,我現在只想好好休息,放鬆一下腦子。”

“你的休息就是去演戲嗎?”

“也算吧!畢竟我本身就是學表演的,如果畢業放棄專業,倒是挺可惜的。”

“最後一個問題,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你的書迷想問的。

我們都知道拍戲很費時間精力,那你以後會不會放棄寫小說?”

“不會,之後我應該會每年寫一本小說,就不會像之前那樣出書頻率很高。”

專訪結束,小禮物給上,來的人都有。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