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六年,一場最重要殿試於慈王殿舉行。
閻赴是其中最平庸一個,身材魁梧,臉上好幾處刀疤,面板因為幹農活曬得黝黑,而在他身旁參與殿試的人風姿出塵,分別是未來會成為大明第一權臣的張居正,未來以寫清詞而邁入內閣的李春芳,未來瓷碗刮腐肉的楊繼盛,引領大明後世文壇的王世貞....等等天驕!
這場科考將錄取進士三百餘人,可謂勝過北宋文壇盛世年間。
因為這裡面隨便提溜一個都是政治家,實幹家,未來大明政壇的風雲鼎盛人物!
閻赴很激動,他是穿越者,嘉靖元年魂穿陝西延安綏鎮一農戶,家境貧寒,祖父曾為軍戶,一家人不至於被鎮裡縉紳欺負太慘。
身為穿越者他沒想成為富家翁,因為自嘉靖年間開始,海寇肆虐,韃虜來犯,陝西更是流寇成災,他心目中對大明有好感,他很想為這個王朝做點事。
所以閻赴認真讀書,前世現代之文學研究,為人處世,加上一路上上下打點,於是過關斬將,終在嘉靖二十六年這場殿試登場!
當然,因出身貧寒,經常面對土匪和鄰村欺凌,自小便在毆鬥中長大,以至於身上疤痕很多,加上長得魁梧,閻赴便成為殿試唯一怪異之人。
但那有如何,容貌和氣質能慢慢調理,閻赴兩世為人的穩重氣質在學子中堪稱佼佼。
考場之上,錦衣衛千戶陸炳率緹騎環立,東廠番子便裝立於侍從,眼眸冷冷掃過。
八名翰林學士充讀卷官往復踱步,步伐聲如鼓點。
一尺二寸的殿試黃箋前,書生們目光灼灼,等待題目。
良久,殿前清逸聲響,嘉靖皇帝的聲音遠遠傳來,像是道家神音,他故意為之,坐在簾子後,居高臨下,宛如神明。
“朕聞帝王之政必本於道,帝王之心必純乎天。”
“然今北虜跳梁,南海賊猖獗;漕運日艱,鹽法漸壞;吏治因循,民力凋敝。爾多士學古通今,其各述所見:何以使政皆合道?何以使心常如天?”
出題了!
不愧是道君皇帝。
這道題簡單但難,考題在說,如今北邊動盪,韃虜窺探,南邊沿海寇肆虐,黃河氾濫,鹽法被貪官汙吏把持以至百姓日子愈發困難,你們這些才子都是各府州佼佼者,可有什麼治理方案,有什麼政令能合乎大明接下來行政,可讓我大明愈發蒸蒸日上啊?
周圍倒是無一人落筆,在場皆是自萬千讀書人中殺出之才俊,開始思索。
策略很重要。
決定能否進入嘉靖皇帝心中,成為忠慧之臣。
片刻後,閻赴心中列出三點破題。
第一,需於破題中列出政心之辯。
第二,皇帝要的是靖邊、理財、澄吏、安民四要齊備之詳述,而非概論。
還有最重要的第三點嘉靖帝崇尚黃老,連政題都偏向以玄馭國。
若要為政,則需要投其所好。
殿內松煙墨染,其他學子開始下筆,閻赴也紫毫筆鋒,開始破題。
殿堂之上,隔著簾子的嘉靖時不時看著小太監遞閱撰寫的學子文章,不時微微點頭,略表認可。
如張居正答題很驚豔——九邊如人身經絡,宣大薊遼當設呼吸相通之制。
李春芳破題亦尚可,心與天遊,政與人洽,更倡於漳泉設市舶司,以商制海寇。
直至看到一則文章,眼前微亮。
「天下之勢不外經濟,南邊之禍不外氏族同海寇勾結,以至防線崩裂,民不聊生,軍心皆裂,需籌謀良才,慎重新軍,清沿海族,鏟沿海線,如此海寇無根無源,再行清剿」
“不錯。”
卷目上赫然寫著閻赴二字。
順其座次看去,隔著簾子,但嘉靖目光一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