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47章 局勢變化

佔領安州後的第二天,就下了一場大雪,朝鮮境內本就糟糕的道路更是泥濘難行。

再者,雖然平安道內的日軍基本被消滅,但咸寧道內的戰事還未了結,熙川的雪來的更早,缺乏重炮支援的楚軍在面對防禦工事更加完善的第三師團也是相當難辦,只能採取圍攻的辦法。

在這個時候,中日雙方的後勤補給差距就該體現出來了,南洋的後勤是獨立於清廷的,唯一的交集就是要錢要糧,其他的統籌、運輸、分配等都是由軍司後勤處負責。

隨著大雪封道,雙方的物資運輸都開始倚重海運,因此,為了削弱北部日軍的補給能力,南洋進行了兩手準備。

一方面,南洋與東學道義軍的統帥全琫準接觸,向他們提供了一批武器彈藥,讓他們在後方騷擾日軍補給線,搞搞流寇作戰。

另一方面,南洋陸海軍集結了一支艦隊和登陸部隊對北部的最主要港口南浦發動進攻。

而日軍對於航運也是極其看重的,在大東溝海戰中受損的艦船在修復之後就被派遣到了南浦和仁川,以保衛這兩個最重要的港口。

根據軍情司和南洋海軍的觀察和刺探,基本確定日軍在南浦至少有七艘主力艦,橋立、千代田、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和八島。

並且,隨著鴨綠江南岸和清川江南北的防線逐步被攻破,日軍還在向南浦增援。

11月19號,日本海軍向智利海軍秘密購買的愛斯梅拉達號防護巡洋艦,以商船作為掩護,懸掛厄過多爾國旗回到日本國內。

這艘戰艦是日軍阻擊北洋水師購艦的產物,當初北洋水師想要購買智利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防護巡洋艦,該艦排水量4568噸,航速高達22.8節,裝備2門203毫米主炮和10門152毫米速射炮,但最終由於日本從中作梗,未能實現。

但日本的舉動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最終日本花費了23萬英鎊的高價買下了老舊的愛斯梅拉達號,以至於日進和高砂兩艦的尾款只能留待軍費批覆後再行了結。

愛斯梅拉達號排水量2950噸,航速18節,裝備2門254毫米火炮和6門152毫米副炮,是典型的小船扛大炮。

除了海軍,日本陸軍也在國內大肆徵兵,又在冬天裡將兩個旅團,近二萬人送上了朝鮮半島,日軍的兵力已經高達22.8萬人,幾乎是透支了全部的國力。

但後續的少數軍隊甚至無法配齊村田步槍,還在用老舊的萬國造,但日本並沒有將這些景象展現在各國面前,而是將這些新兵調去圍剿東學黨,所以一段時間後,南洋也從東學黨義軍口中知曉了這些情況。

所謂的二十萬大軍被日軍二千多人擊潰之後,全琫準就跑去跟日軍鑽山溝,並且在南洋的情報人員的幫助下排查奸細,建立軍事班底,就像是李自成的那十八騎,只要這十八騎不死,那流民遍地都是。

全琫準的流寇戰術跟游擊戰有著本質區別,他能打下去純粹是用流民的命來換取自己的生存,一打一散,一散一起,匪越剿越多,等什麼時候朝鮮被打的一片白地,人丁十不存一,流寇戰術也就失敗了。

隨著冬季的來臨,陸上戰爭陷入了停滯,但各國在這幾天的軍事觀察中,也看出來了雙方的底細。

清廷中,隨著前線捷報頻傳,李鴻章和恭親王的議和努力也被南洋與帝黨駁倒,原本商定的通商、割讓朝鮮等協定也隨著南洋陸軍踏入朝鮮而宣告破產。

作為南洋和帝黨的臨時紐帶,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翰林院修撰張謇在朝堂上直接說:“我軍所克之地,絕無歸還一說,若要停戰,先令倭王俯首繫頸來降!”

張謇剛剛說完這句話,兩天之後,楚軍宿將劉錦棠率精兵三千,奇襲塔洞,隨後進兵熙川。

11月14號,劉錦棠攻克熙川,殲敵八百人,第三師團北部主力五千餘人突圍,撤往清川江以南的熙川城,趁著大雪修築防禦工事。

日軍的橫徵暴斂使得熙川城內的朝鮮平民發生暴動,11月到12月初,熙川附近的朝鮮軍民死於日軍徵役者近萬,被屠上萬,逃亡者無數。

陸地戰爭的停頓讓日本產生了一絲可以議和的幻覺,外務省開始加大對北洋、後黨和各地督撫的攻勢,試圖孤立南洋,逼迫南洋同意議和條件。

翰林院的清流們圍繞在翁同龢的身邊,天天遞摺子,發文章,不但斥責北洋畏戰,同時還要求南洋陸軍現在向平壤進軍,速速克復朝鮮。

面對這種東西,左念微手上可不缺喉舌,南洋日報等報紙就可以將這些人的酸腐文章駁的體無完膚。

但作為帝黨之首的翁同龢很清楚,帝黨依然弱小,關鍵就在於手中沒有槍桿子。

如果不能扳倒北洋,帝黨就不可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槍桿子,所以聯南制北依然是翁同龢的首選。

而對於北洋來說,李鴻章首選的依然是“以夷制夷”的策略,即聯日抗南、聯法抗南。

在李鴻章眼裡,南洋也當屬於“夷”,李鴻章的心裡最低預期是割讓安南、朝鮮和一定數量的賠款換取日法平衡南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