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在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德意志帝國與中國建交,並將雙方外交關係升格至大使級。
隨後的一個月中,法國、美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等國也相繼與中國建交,並且逐步開始修約。
但在共和國與列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同時,另一個極為特殊的外交關係擺到了左孝威的面前——
宗藩朝貢
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進入華夏文明圈之前,以宗藩朝貢為核心的天朝體系是諸夏各國公認的標準國際關係。
但這一體系在唐朝初步建立,進過明前期改革,在明朝後期出現瓶頸和問題,但明清兩朝並沒有能夠對此做出有效的改革,最終隨著清朝的衰落,在體系完善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衝擊下,天朝體系逐步瓦解,而宗藩關係也被被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殖民關係取代。
面對朝、琉、越、蘭、南掌、不丹、廓爾喀等朝貢國,左孝威採取的辦法是區分各國性質,採取三種策略對待。
對於朝琉越三國,左孝威選擇仿照英聯邦體系,組建華夏聯邦,給三個“小中華”正名,同時,以漢朝時期的“郡國並行制”為基礎,在三國設立“郡”,使用軍政手段逐步將其納入統治。
對於南掌、不丹等英法擁有較大權益的國家,則向英法舉行會談,訂立條約,劃分雙方權利,擔任該國的“指導國”。
對於蘭芳這一處於東南亞核心的特殊國家,左孝威準備給予其獨立地位,訂立同盟協定,在儘可能將蘭芳綁在自己的車上的同時,避免刺激英國。
當然,予以蘭芳獨立地位一事還需要很長時間,因為其國內的主要力量依然是荷蘭人,蘭芳大統制不過是一個傀儡,華人力量也被壓制的厲害,這都需要較長時間的鬥爭。
因此,在1901年1月12日,內閣向各藩屬國發去文書,要求各藩屬國首腦或全權代表赴京議事,並告知英法兩國,另外開展商議。
各藩屬國在天南海北,朝琉越、蘭芳、南掌等國還好,坐船速度也很快,但對於不丹等西方的藩屬國來說,這一趟路沒個半年走不到,更何況還要面臨英國人的阻撓。
因此,為了振奮人心,彰顯國家力量,在國家總統左孝威的指示下,陸海軍將在農曆辛丑年新年,公元1901年2年19日,舉行全國第一次閱兵式。
這場閱兵式也是對軍隊在這半年中的整軍成果的檢驗。
開國大典舉行之後,共和軍正式改名為“中國國防軍”,陸軍部、海軍部合併為國防部,分離出部分職能融入總參謀部。
海陸軍軍旗為“鐵血共和旗”,左側書“鐵血共和”四字,底色白色,佔軍旗五分之一區域,右側旗面紅色,正中取“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之意布群星,海軍取河圖洛書之天極五星十字形狀,陸軍則取星環形狀。
陸上閱兵式在京師城外舉行,包含1.1萬名陸軍將士和633名海軍陸戰隊將士。
現場展示的武器裝備包括2432匹軍馬,54門馬克沁重機槍,72門150mm重型迫擊炮,173門60mm、90mm迫擊炮,123門75mm十四年式火炮,12門1892年式150mm克虜伯重榴彈炮,21門M1897式75mm速射炮以及兩艘裝甲列車(車站內)。
上萬名將士踏著正步從永定門外走過,踏步聲與吶喊聲沖天而起,這些剛從戰場上下來計程車兵血氣沖天,威武非凡,連素以步兵為豪的法德兩國武官也承認,中國步兵的紀律與士氣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海上閱艦式在大連灣舉行,海軍出動了大部分的艦隻,總計48艘軍艦,其旗艦為禺虢號戰列艦。
在這場開國閱艦式中,海軍總共出動八艘戰列艦或大型鐵甲艦、五艘裝甲巡洋艦、十艘防護巡洋艦、兩艘無防護巡洋艦、六艘二等岸防鐵甲艦、十二艘驅逐艦和四艘訓練艦。
其中多艘軍艦都是全新的軍艦,如在一月末歸國的“不廷胡餘”號和“弇茲”號戰列艦,還有在二月初入役的第一艘國造大型裝甲巡洋艦——“紫金山”號,該艦與冠豸山級基本相同。
除了這些威武的戰艦,伏波號岸防訓練兩用戰列艦,通濟、肇和、應瑞與飛鴻這五艘新建訓練艦也出現在了閱艦式上,向世人證明,中國海軍是一支可持續的可傳承的海軍,而非一次性的軍隊。
原北洋水師的多數軍艦也參加了閱艦式,包括定遠、鎮遠這兩艘中國海軍曾經的驕傲,只不過,甲午戰後依然為清廷服役的經歷終究是給她們蒙上了一層灰塵,在如今鉅艦林立的海軍中,這兩位曾經的亞洲第一鉅艦也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
當然,在閱艦式的同時,冠豸山號、武夷山號裝甲巡洋艦與四艘防護巡洋艦依舊堅守在對馬海峽中,為國家保駕護航。
除了本國軍艦,英、德、美、法、意、奧等國也都派艦參加,數量近二十艘,使之成為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海上盛典。
這場大閱兵的影響是深遠的,列強都是欺軟怕硬的,只有強大的軍力才能夠威懾各國,從列強那裡獲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