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87章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左念微在孝陵前上香,然後向著孝陵敬了一個軍禮,隨後拿出祭文,開始宣讀。

“中華己亥年二月二十日辛亥,東南陸海軍副司令左念微謹奉中華共和國臨時大總統之命,謹昭告於大明太祖開天行道肇基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靈曰:

“嗚呼!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沉,幾及百年。是明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復大義,昭示來茲。”

“不幸季世俶擾,國力疲敝,滿清乘間,入據中夏。嗟我邦人,諸父兄弟,迭起迭踣,至於二百六十有八年矣!”

“嗚呼!時怨時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歲在己亥二月,東南軍興,建立共和。義聲所播,天下響應。”

“……瞻顧西北,未盡昭蘇,負疚在躬,尚無以對高皇帝在天之靈。”

“……實維高皇帝光復大義,有以牖啟後人,成茲鴻業。孝威與全國同胞至於今日,始敢告無罪於高皇帝。敬於奉兵興國之前,代表國民,貢其歡欣鼓舞之公意,惟高皇帝實鑑臨之!”

“敬告!”

左念微摘下軍帽,朝著孝陵鞠了一躬。

緊接著,兩個士兵抬上來一塊石碑,文宣司的官員將一副大字遞到了左念微手上,這是左宗棠親筆所書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左宗棠的身體情況如今已不容樂觀,但在東南巡閱府做出起義的決定之後,左宗棠還是強撐著身體寫下了這八個大字,並令左念微祭奠孝陵時奉上。

祭奠孝陵代表的是一種態度,表示中華共和國接過中華之天命,為中華之正統,所行之事皆有大義傍身。

3月19日,左孝威在長江邊檢閱陸海軍,誓師北伐。

根據作戰安排,陸軍甲種師六個師,乙種師七個師,第三、五混成旅,第一、三騎兵師,第一、三重炮兵團,第一、四攻城炮兵團,第一、二、五後備縱隊,共計二十二萬大軍,組成北伐軍,由左孝威親自統帥,主力部隊沿鐵路北上,進攻直隸,第三、五混成旅乘船由海路分別登陸天津及威海衛。

教導總隊,陸軍甲種師兩個師,乙種師五個師,第二騎兵師,第二重炮兵團,第二攻城炮兵團和第三、四後備縱隊,共計十三萬人,組成西征軍,由左念微統帥,沿江西征,進攻湖廣。

第一、四混成旅及第二師在南洋艦隊護送下前往廣東,與廣州革命軍政府會師,武力整編其部隊,隨後西進,向西南進軍。

海軍三大艦隊全員出動,保證國內革命環境的穩定,武夷山號、玉山號裝甲巡洋艦北上威海衛,準備迎戰直隸水師;北固山號、鎮海號裝甲巡洋艦南下,駐泊峴港;冠豸山號、天姥山號裝甲巡洋艦進駐釜山,在鯨海(日本海)內巡航,監視沙俄太平洋艦隊;橫海號、伏波號岸防戰列艦配合吳淞、江陰炮臺保衛首都安全。

面對共和軍的大動作,清廷表現得非常混亂,話說甲午戰爭之後,清廷開始編練新軍,推動改革,但對於滿清朝廷來說,這樣的動作有的時候會產生反效果,即越落後越保守,越衰微越瘋狂。

自從光緒帝病重之後,以翁同龢為首的漢人勢力就逐漸被排擠出朝廷,整個朝廷迅速滿化,大量的旗人佔據要職,但又不能履行職責,整個國家越發混亂。

在軍隊中更是如此,清廷編練的新軍包括中央六鎮、湖廣自強軍三鎮和廣東新軍兩鎮,其中中央六鎮又分為武衛軍和北洋軍。

前者共四鎮,統制均為旗人,軍總統為鐵良,兼後軍鎮統制,右軍鎮統制陸軍部侍郎蔭昌,左軍鎮統制肅親王善耆,前軍鎮統制多羅敏達貝勒毓朗。

其中鐵良、蔭昌二人算是知兵之人,蔭昌曾在德國軍校學習,與德皇威廉二世是同班同學,兩人私交不錯。

在東南還未宣告起義之前,蔭昌就曾上書建議攝政王載漪,與直隸及東北佈防,但並未受到重視。

東南宣告起義之後,載漪才匆匆調遣新軍,展開防禦,並任命剛剛上任盛京將軍的裕祿總統諸般軍務。

同時,清廷重新啟用丁汝昌,令其率直隸水師迎戰共和海軍北洋艦隊,但北洋艦隊動作神速,直接將直隸水師堵在威海衛軍港中。

3月25日,北伐軍攻克登州、膠州,海路並進,直逼威海衛,北洋艦隊司令薩鎮冰親筆書信,勸直隸水師舉義歸正。

3月28日,在北洋艦隊多日的轟炸下,丁汝昌在定遠艦上自殺,劉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率部投降,直隸水師定遠、鎮遠、來遠、馭遠、和遠、安遠、寧遠、嘉遠、泰遠九艘主力艦艇加入共和海軍北洋艦隊。

但直隸水師各艦的艦況大多糟糕,投降之後便被拉到了旅順造船廠進行修理。

隨著直隸水師的覆滅,整個山東已經不存在任何的滿清軍事力量,大軍開始向邯鄲進發,再往北去,就沒有鐵路可以依靠了,北伐軍也將遇到北伐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有威脅的對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