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德制軍艦被命名為“雁蕩山”號,設計排水量10350噸,是東南海軍第一艘萬噸巡洋艦。
其改進方案上特別體現了德國人重視防禦的特點,在裝甲厚度、裝甲隔壁艙和水密隔艙的佈局上別出心裁,盡最大可能在保證航速的情況下疊甲。
防護上的提升勢必會導致速度的下降,雁蕩山號的最大速度只有20.32節,但相比於俾斯麥親王號的18.7節還是好上不少的。
而在武備方面,該艦可謂非常強大,其主炮為兩座雙聯裝234mm阿姆斯特朗主炮,副炮為十二門152mm副炮,防雷擊炮群由十二門75mm速射炮和八門47mm機關炮組成,雷擊武器為四具450mm魚雷發射管。
拋開效能不談,德國人的報價確實相當便宜,該艦報價僅1646萬馬克,合英鎊約82.3萬。
之所以說她便宜,其實是因為這艘戰艦中包含了德國最先進的無線電技術,並且,德國還願意向東南放開採購限制,並派遣專家前往東南協助其他戰艦的維修。
作為交換,東南也需要在火控技術上與德國分享。
再者,該艦的效能也算是相當不錯了,加里波第級放大到萬噸也沒有任何問題,而德國在水密艙、裝甲隔壁以及給排水系統上的設計更是讓該艦的防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除了水面戰艦上的交流,在水下狼群——潛艇方面,東南也從德國那裡獲得了一些技術支援。
事實上,直至一戰前夕,潛艇仍被當成“非紳士風度”的武器,其被俘艇員可能被以海盜論處。
而目前的德國對於潛艇並不關注,德皇和德國海軍依然渴望著大艦隊,並相信自己能夠趕上英國。
但東南就要現實多了,“兵者,詭道也”,無所謂正義邪惡。
東南海軍與沙俄艦隊的差距太大了,所以東南海軍必須採用一些非常規手段。
為此,東南的工程師和外交人員在美國和法國進行了多次走訪,與霍蘭、勞伯夫等潛艇工程師建立了聯絡。
1897年,霍蘭在東南的資金支援下,建造了“霍蘭”Ⅵ號潛艇,該艇在水面使用汽油機,航速7節,續航力達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電動機,航速5節,續航力為50海里,開創了潛艇雙推進系統。
受到訊息的東南海軍立即出資購買了該艦,並在長崎造船廠內對該艇進行了改造,加裝了兩具380mm魚雷發射管,並將其編入潛艇部隊,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擁有編制的軍用潛艇。
霍蘭的成就雖然得到了東南海軍的支援,但卻被美國忽視了。
由於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這艘潛艇不僅未被海軍部採用,反而使這位大發明家受到了惡毒的嘲諷。
無情的打擊使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面對這等好事,左念微立即指示東南海軍司向這位科學家丟擲橄欖枝。
移民出身的霍蘭雖然對移民並不排斥,但卻對於前往一個東方國家感到遲疑和擔憂,直到兩年後才決定動身前往中國。
1898年,法國工程師馬克西姆·勞伯夫首創以雙殼體結構建成了“獨角鯨號”,儲存壓艙水在兩層船殼之間,優點是浮力大增。而這艘潛艇也被東南海軍買下,進行改造和研究。
而在1898年初,德國工程師也加入了這一專案,其目的就是建造更大更強的遠洋潛艇。
德國雖然暫時看不上這種武器,但為了鞏固兩國友誼,還是派出了一些專家前往東南,協助東南研究潛艇。
但德國護送這些專家的行動卻引起了遠東各勢力的憂慮,因為德國人將威森堡號前無畏艦派到了遠東,並訪問了東南。
英國人並不知道其中的實情,範他們猜也能猜出來,東南與德國之間必然是有了更多的合作。
這讓英國人感到十分憂慮,德國已經在日本擁有了一塊殖民地,他們已經將腳伸進了遠東。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德國現在是英國的重要合作物件。
自從六國瓜分日本之後,日俄戰爭就變成了中英等國出錢出裝備,日本出人的戰爭模式。
英國支援的關東師團,美國支援的關西師團,德國支援的廣島師團和東南支援的九州師團,除了美國佬支援的關西師團,其他師團全部拿著東南製造的輕重武器,用著各國的操典,開始跟俄國人輪番對抗。
日本軍事主導權的徹底喪失也就代表了英國需要拉攏其他幾個國家一起,才能對抗沙俄。
因此,英國對於東南的小動作,德國、美國對於遠東的覬覦,它都只能先放在一邊,只要不威脅到英國本身的利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