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16日,檀香山時間,凌晨5時整,距離日出還有約一個小時。
“太微左垣”號上,從外面看上去暗淡無光的鉅艦中,卻是一番明亮。
奉命執行偵察任務的飛行員在熟睡中被喊醒了,一個個睡眼惺忪的,邊揉眼睛邊往艙室外走。
飛行員洗漱完畢以後不慌不忙地來到了單獨的飛官餐廳,享受獨屬於艦載機飛行員的特供小灶。
偵察任務包括多個方向和多個目標,“太微左垣”號主要負責針對考愛島進行偵察,經過一夜的航行,甲字一〇、一十一艦隊已經將考愛島納入了攻擊範圍,今日的任務也是壓制考愛島的主要航空力量,為明日的登陸行動打好基礎。
當地時間5時50分,即將日出,東方的海天交界處已經泛起了魚肚白,在這片闊達200公里的海域內,七艘航空母艦陸續開啟了泛光燈。
飛行甲板瞬間被照亮,已經預熱完畢的兩架飛機已經緩緩挪動到了甲板後段。
“沒問題了,走吧。”
“好咧。”
嘩啦一聲,艙蓋被關上了。
地勤隊員舉起右手劃了幾圈,只見座艙中的飛行員舉起右手伸展五指,表明準備就緒。
引導起飛的地勤隊員揮動小旗子,示意准許加速起飛。
因為這不是作戰行動,甲板上沒有排飛機,所以航母並沒有為了便於艦載機起飛而極速航行,仍舊保持著14節的巡航速度。
四架飛機在甲板上完成加速,衝出了艦艏,然後慢慢拉昇,向著已經露出魚肚白的東方飛去,很快就消失在了夜幕中。
不過,可以看到,後兩架偵察機倒是與往常有些不同,可以看出其相較於原先的由俯衝轟炸機改來的三七艦偵有著明顯更修長的機身。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國防軍對於偵察機還是很重視的,早在三六式戰機出來的時候,空軍方面就主導研發了新式的偵察機。
最終的成品是玄鳥公司的三九式快速偵察機,這是一款雙發戰機,1940年10月投產,高空高速效能也相對優秀,單速度指標至少趕上了歐洲的平均水平,6000米高度可達到590km/h。
當然,犧牲也很多,爬升率、機體強度,總之是一款偏科的飛機,但就亞太戰區以海航飛機和二流陸航飛機的早期狀態,倒也還算是不錯。
而海航這邊一直比較糾結,一開始讓俯衝轟炸機兼任,後面又覺得不行,把武備拆了不少,做成純艦偵,到最後還是放棄了這條路子,決心搞一款專業的艦偵。
最終東拉西扯,到去年年末,玄鳥公司給出了幾架原型機,都是單發飛機。
為了保證高空高速,這些飛機裝的是鳶系列液冷發動機,極速倒是很可觀,其中最快的在6000米高度甚至能飛到615km/h,因此在試飛後,海軍就選擇帶了幾架直接上戰場。
畢竟,相比於極速只有500km/h出頭的三七艦偵,這個速度確實是難以想象的快。
至於說表現,至少從當天的情況來看,確實相當的不錯,兩架試製四〇一號機型艦偵在完成對考愛島的偵查後,飛行員又自作主張的飛往瓦胡島。
即便在早已被雷達發現的情況下,兩架艦偵依然輕鬆的從美軍三十多架戰鬥機的攔截中瀟灑離去,還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但相對來說,在“天市左垣”號上的兩架就不那麼順利了,一架燃油系統故障,另一架則出現了無線電系統的故障,後者倒沒什麼,畢竟跟飛機關係不大,前者就比較令人頭疼了。
不過,結果還是喜人的,這次針對瓦胡島的快速偵察要比前一輪偵察細緻的多。
而兩名飛行員擅自更改任務這件事,一時也不好處理,只是暫時被放到一邊,處以口頭訓誡加長篇檢討的組合,也算是輕拿輕放。
偵察的結果沒有影響戰鬥,上午9時,兩艘太微垣級航空母艦放出了第一波次的空襲飛機,主要由俯衝轟炸機和戰鬥機組成,總計約60架,稍晚些時候,兩艘天市垣級也放出了飛機,約50架。
夏威夷戰役的第一戰,即由此打響——
美國人也不是傻子,即便不提早上的偵察,根據時間,也應該做好打算了。
隨著雷達站傳來警報,考愛島上的戰鬥機群開始升空,美軍制定的作戰計劃是高空伏擊,利用雷達優勢,先爬升至高空,佔據優勢位置再出擊,然後從瓦胡島出發的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負責支援。
這個客觀上來說是很不錯的,野貓的爬升率太差了,比零戰還糟糕,不提前佔點就完全跟不上了,而且雙方艦載戰鬥機對於高空作戰能力沒什麼要求,P-40高空效能差的問題也就不用擔心了。
但實際上嘛.....
原本擬訂的高空伏擊計劃很快就被打亂,首先是國防軍飛機更快的抵達了戰場,陸軍航空隊的P-40戰鬥機擅自出擊,帶隊的指揮官自認為發現了絕妙的戰機,機不可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