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嗎?早上縣令縣令已經在城東頒佈告示,全縣推行青苗法了?”
“青苗法,這是什麼東西?沒聽說過啊!”
“嘿,這青苗法,簡單直白點說就是:為咱小民百姓著想之策。若是家中糧倉空虛,難以度日之時,便可向官府借貸,待到金秋時節,稻穀滿倉,再行歸還便是。”
“哎呀,這可如何是好?官府竟也涉足起高利貸的營生了?”
“唉,誰說不是啊!不過,有風聲傳來,說是這利息稍低些。咱們平民百姓的日子已是苦不堪言,但願這能成為一項利政吧。”
……
幾人正討論著,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老者緩緩走過來,輕咳一聲道:“列位莫要妄下定論,這青苗法乃是朝廷為解百姓燃眉之急所推良策。”
“先生,話雖如此,可官府放貸,難免不讓人擔憂。”一個年輕後生皺著眉說道。
老者捋了捋鬍鬚,耐心解釋:“朝廷本意是好的,春荒時百姓缺糧,向富戶借糧,利息極高,往往秋收後還得賣田賣地償債,苦不堪言。青苗法推行,百姓向官府借糧,利息既定,能解一時之困,又不致被富戶盤剝。”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這時,一位農婦憂心忡忡地開口:“可萬一秋收時收成不好,還不上這青苗錢,那可咋辦?”
眾人面面相覷,一時語塞。恰好一位公差路過,聽到這話,立馬接話道:“朝廷早有考量,若是災年收成不佳,可酌情延期歸還,斷不會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哎,對了,先生,這告示上說沒有借貸利息多少啊?”
“哦,我看下,最後說了,今年是第一年執行,利息是兩成,後續再借,最高不過三成!明文寫著呢,大家大可放心。”
“這利息可比縣內幾家地主大戶給的還低呢!希望別跟之前那樣,借的時候好說,還的時候,不脫層皮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我不想了,比王家的低多了,萬一去得晚了,沒有糧食可借可就麻煩了!”
“也是,咱們光腳的還怕穿鞋的?走走走,同去……”
……
這樣的場景如同日常畫卷般,無時無刻不在各個角落悄然上演。楊駿與李穆兩人早就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應對之策。
隨著一紙告示的張貼,已然安生幾天的縣城人群,被著告示的內容激起了層層漣漪。
他們不惜重金,聘請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每日遊走穿梭在人群之中,將告示的內容進行講解,一傳十,十傳百傳千,縣城人大部分或多或少,聊起青苗法時,都能知道是什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