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遊當昏君

第20章 玄奘,何為佛與魔

說的太概念無從抓起,更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

“殺心起既是魔,見死不救,亦是心魔。”陳玄奘說道。

“若那婦的丈夫,若那孩子的父親,曾殺此人全家,

他來複仇呢?

我若阻止,豈不是令那人心生嗔恨,令那兇手逍遙法外,

大仇不得報……”恪就此例子忽然轉向,

向內挖掘因果和善惡的問題。

“世間事沒有對錯,只有因果,

我父曾被害,我母曾被辱,我若心生嗔恨,

必定親手手刃賊子,

縱使將其千刀萬剮,亦不能改變這段因果,

不如放下。”陳玄奘也拿出例子來。

“放下?如何放下?我若現在將你斬首,

就說這是你所種的因,才有這樣的果,

你當如何?”李恪反駁道。

面對這個反問,李恪倒是一下子愣住了,

“所有行為之果皆有起因,

我二人無冤無仇,三皇子並無殺我之心,

沒這個因,更沒這個果。”陳玄奘卻另闢蹊徑,不正面回答。

因並非因,果也並非果,時間有多少混淆因果者。

窗外的明月已經高高懸掛,室內兩人的對答才剛剛開始。

李恪此來的目的,那就是要收服唐僧。

說的好聽點叫收服,說的不好聽叫忽悠,叫洗腦。

只要將唐僧給拿下,那麼未來對付佛門的底牌就有了。

在李恪看來這個西遊的世界裡,

寺院中未必都是和尚,佛門中未必都是羅漢和佛,

有不少披袈裟的妖魔。

“我曾讀過金剛經,有一句不解,願玄奘法師解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些日子觀音曾顯現在長安城,

我想詢問玄奘法師,這算不算有為法?”

“姑且不論觀音菩薩顯化,但從字面去觀,佛是讓我等凡夫能以夢境、幻術、水泡、影子、露水、閃電六種常見事物,

看待世間一切。

常常如此觀想,看破真相,便可放下對一切事物的執著,

達到放下有為法而證得無為法,

最終直至不生不滅的境界,迴歸到自己的佛性。”陳玄奘耐心解釋這句話的本意。

“菩薩本不住相,不住聲、香、味、觸、法。

菩薩的顯化就如夢幻泡影,不是菩薩顯化,

而是自己住相。”陳玄奘說的很玄乎。

將李恪丟擲的難題又給送了回去,說李恪看到的

是自己所住的相。

李恪發現和陳玄奘辯論佛典是討不到便宜的。

陳玄奘對於經典的閱讀量肯定會比他這個愛看閒書的三皇子多多了。

還是要另闢蹊徑才能收服。

這個時候李恪才後悔前世沒多讀點佛家經典,

這個世界沒有的,前世的那個世界有,

甚至一些秘法,只要想辦法都能學,

辯論的方向不能朝著陳玄奘擅長的方向去。

“既然不住相菩薩,如今菩薩執意要我父皇舉辦水陸大會,

豈不已經住相,如此菩薩還是菩薩否?”李恪直接拿水陸大會說事。

以菩薩所行之事來反推菩薩,給陳玄奘直接思考菩薩真偽的問題。

李恪覺得這可以直擊陳玄奘的核心信念。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