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的手明顯抖了一下,案卷上劃出一道長長的鉛筆印。
“這位是和菁教授,”韓俊山介紹道,\"公安大學最年輕的心理側寫專家。”
他的目光掃過眾人,“她將協助我們重建犯罪心理畫像。”
溫柔突然站起來,相機帶子纏住了椅背,“我,我去倒杯水。”
她的聲音有些發緊。和菁卻已經走到李睿身邊,俯身看他手中的案卷,“好久不見,李睿同學。”
她的香水味若有若無地飄散開來。
雷辰掐滅菸頭,意味深長地看了李睿一眼。
韓俊山繼續說著:“我知道大家最近壓力很大,但請記住,我們不是在孤軍奮戰。”
他指著牆上貼滿的現場照片,“每一個受害者都在看著我們,每一個家庭都在等著我們給出交代。”
和菁已經開始在白板上勾畫犯罪心理曲線,她的字跡清秀有力。溫柔端著水杯回來,故意把杯子重重放在李睿面前:“小心燙。”她的目光在和菁身上停留了一秒,又迅速移開。
“根據犯罪現場的特徵,”和菁用教鞭指著白板,“兇手有明顯的儀式化行為,這與他童年經歷有關……”
她的分析專業而深入,但目光時不時飄向李睿。
“根據大家這段時間的辛苦偵查,我對犯罪嫌疑人的初步分析是:第一,此人家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第二,較早離家出走;第三,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第四,身材不高,偏瘦、結實;第五,有過犯罪前科,是慣犯,坐過牢;第六,善於從事體力勞動,因為他作案多用錘子;第七,無女友,無婚姻;第八,為人內向,表現蔫;第九,生活不規律,晝伏夜出。”和菁分析道,“另外,此人是一個具有犯罪人格的人。”
“什麼是犯罪人格?”戚薇問道。
和菁笑著回答道:“犯罪人格,通常是指那些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在早年就開始出現犯罪行為,由於各種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軌跡,而以各種犯罪為生,並在犯罪生涯中逐漸形成犯罪的嗜好、習慣、觀念、態度,出現與犯罪相適應的情感反應等。”
戚薇認真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這個不用記,”和菁笑道,“我就是給大家普及一下心理學知識,當這些心理活動內容逐漸趨於穩定的時候,此人的犯罪人格就出現了。因此,出現犯罪人格必須有這樣的前提條件:其一,有相當時間的犯罪經歷;其二,有過被刑事處罰的經歷。”
和菁繼續說,“正是基於這些特點,我才在心理畫像中分析嫌疑犯為:早年離家出走,有犯罪前科,年齡不會低於25歲。”
雷辰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同時,根據這些資訊還可進一步判斷:有一定時間的犯罪經歷且流竄作案者,應該沒有婚姻家庭;專門選擇房屋簡陋的農戶、以鑽門窗方式進入,此人身材不會高大和肥胖;為人內向與性格較蔫的判斷源於這種人通常具有的自卑感。”
“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目的是什麼呢?”雷辰發問道。
“這個問題很好,”和菁笑道,“目前,我的判斷是以錢財為主,之所以沒有確定為以性犯罪為主,是因為現場沒有留下證據。但也不排除,他是將證據進行了銷燬,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說明他有極強的反偵查能力。”
韓俊山走到窗前,望著漸漸暗下來的天色:“同志們,黑夜再長,黎明終會到來。”
他的背影在暮色中顯得格外挺拔,“讓我們用行動證明,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