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我回來了

第103章 一些關於稅制改革的設想

元旦之後,黃小川的生活極其規律,而且又多了個愛好,喜歡看報紙,尤其是所有的喉舌報紙,比如人人日報、解放日報這類報紙。

每天鐵打不動要去校外報刊亭將這些報紙都買了,自去年年底以來報紙上評論員文章比較多。

既有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也有中樞想要進行稅收改革的想法。

黃小川看到一篇評論員文章說,原有的國家稅收制度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不合時宜了,呼籲要對現有的稅收政策進行改革。

但是具體為什麼不合時宜,對於新的稅收改革有什麼想法一概未提,就相當於直接丟擲個問題,卻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黃小川看到這個評論員文章後不由動起了心思,這明顯就是為了稅收改革提前造勢的,此後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爭論會越來越激烈,最終在94年分稅制落地了。

黃小川前世沒有系統學習過經濟學,對於分稅制的好壞沒有概念,所以他一頭扎進了圖書館查詢資料,想弄清楚分稅制的由來以及分稅制的好處跟弊端,寫一篇文章將這些問題都擺出來。既然是學經濟的,總要搞一點名堂才行。

所以222宿舍的其他五人突然發現,從來不怎麼進圖書館的黃小川竟然每天都要去泡圖書館,而且除了上課,一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待在圖書館裡,直到晚上九點閉館才離開。

這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問他在幹什麼,黃小川的回答是學習,這個回答一點毛病沒有,他確實在學習。

不停的查閱資料記筆記,把自己埋在了書堆裡,而且晚上還帶著書跟資料在宿舍裡埋頭鑽研。

透過查閱資料,黃小川才瞭解分稅制的歷史由來。

其歷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周王朝時期,那時候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形式上跟西方的分稅制有些類似。

而近代現實意義上的分稅制還要從晚清立憲時、北洋政府成立之初算起,到了民國成立後才確定。

透過各種書籍資料,黃小川瞭解到,分稅制的概念是透過對稅種和稅收管理許可權的劃分,確立各級官府間財力分配關係的一種制度。

隨著晚清覆滅民國建立,西方現代意義的分稅制度傳入了華夏。

1911年頒佈了國家稅地方稅草案,使分稅制在我國正式落地。

接著新國家成立,在國家成立前期,我國依據當時國內形勢,實施的是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

該體制是以蘇俄的經濟理論為基礎建立的,前期執行非常良好。

但是......

為什麼最近的報紙輿論都在討論稅法改革了?這說明原來的稅制已經不合時宜了,上面需要另外一個財政稅制來替換原有的稅制。

畢竟大家已經習慣了原來的方式,現在突然說要改一下,那肯定有不樂意改的。

不樂意的是誰呢?

那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府,因為模仿蘇俄模式的財政體制隨著改革的發展,讓地方官府分權越來越強。

此時的華夏總體上就出現了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外強內弱,枝強幹弱的現象。

這種現象肯定不利於長期發展,也不利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大計,所以上面就有了改革稅制的想法。

黃小川一向是想到什麼就會去做的人,所以他就開始研究起了分稅制。

隨著他對分稅制的認識越來越深了之後,他開始動筆了。

他引據國內外一些稅收模式來對應本國目前的稅收政策,首先他提出要考慮提高中樞的宏觀調控能力。

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的財稅分配機制,在儘量不觸動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分稅制改革,重新調整國家稅收收入。

首先是比例問題,這個問題黃小川無法確定,只能在文章中提及,而且也建議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後決定。

第二是國稅地稅如何劃分的問題,黃小川依照他查詢的資料,再結合他前世知道的一些稅種,提出了一個劃分建議。

將央企所得稅、關稅、海關代徵的消費稅和增值稅、鐵路部門的的所得稅、消費稅以及各大銀行總行、各大保險公司總公司等集中上繳的收入以及利潤等,作為國稅進行徵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