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陽抵達餘幼薇就讀的大學所在的城市時,她還沒放學。
沒人接,王平陽預約了一輛專車。
差點被取銷訂單。
飛機晚點了。
飛機幹不過高鐵,不僅是因為事故率比高鐵高、生還率幾乎為零,還因為經常晚點。
中短距離,大家更願意坐高鐵。
實在太遠了,才會考慮飛機。
按照女朋友給的地址,王平陽進入餘幼薇住的小區。
上樓後,推開那扇雕花木門的瞬間,他的呼吸為之一滯。
餘雅菲斜倚在沙發扶手上,穿著件珍珠白的真絲吊帶裙,裙襬恰到好處地停在大腿中段,露出被黑絲包裹的修長雙腿。
她沒穿拖鞋,腳趾塗著車厘子色甲油。
空調風拂過時,真絲面料貼在她玲瓏的曲線上,隱約透出黑色蕾絲內衣的輪廓。
最要命的是她看著王平陽時的眼神和笑容,讓那張本該清純的臉蛋突然變得危險起來。
餘幼薇放學回來前,王平陽洗了個澡。
餘雅菲也洗了。
“這張貴妃不經用。”等王平陽衝完涼出來,看到她坐沙發上扭著身子晃貴妃。
貴妃有種搖搖欲墜的趨勢。
餘幼薇放學回來時,媽媽正在給男朋友漲姿勢。
這些知識餘幼薇也知道,是外公傳授的。
王平陽詢問餘雅菲,為什麼我們國家總是花費巨資把基礎設施修到貧困山區,而不是讓村民從大山深處搬出來,同時保護山區的原始森林?
餘雅菲回答說,最多一代人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時間,很多偏遠、貧困、沒有特色與發展潛力,又留不住年輕人的貧困自然村,肯定是要合併之後消失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政府還要把基礎設施修進去,電網、電信、自來水跟進去,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如電網耗巨資跨過幾座山僅僅只是為了十幾戶人供電,值得嗎?
為什麼不整個新農村,將貧困鄉村的人合併起來統一規劃?
她也這麼想過,但是實際工作中,卻沒人有這個能力做到。
小時候讀史,很多古代名臣能吏的傳記上往往有“移風易俗”“文教始興”之類的論述評語,當時覺得不過是很普通的話,不過爾爾的感覺。
一旦進基層工作就會發現,還有太多愚昧、困於陋習、陷於迷信、蔑於改革、嬉於法律之人。
史書那短短几個字的背後,是無數的心血。
基層工作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即使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對人好,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領情”。
你以為是為人家好,但是人家成長的世界裡與自己的出處很大,壓根不會理解。
老年人的“安土重遷”、“葉落歸根”、“世代守靈”、“傳宗接代”思想先不講,有誰見過有的老人因為一條路的方向角度和自家大門不符,說壞了風水直接阻礙道路施工的?
以搬遷為例,總有人不願意搬,有的聯合本家人同姓人一起牴觸。
一兩個老人做不通工作,全村的工作都很難開展。
很多時候,“大村建,小村遷”方法很難實施下去。
人家不願搬,既不違法又不犯罪,年輕基層工作人員總不能對老百姓來硬的。
給村民講道理?
只能說,聖賢書是用來自己讀,約束自己行為的,真按照書本上的方法去約束別人,指望靠講道理就能把事辦成,那就真是書生意氣了。
法治社會,觀念不違法就沒有對錯。
即使同意搬遷了,之後的安置工作,再就業壓力,與被遷入居民之間的資源分配問題,甚至價值觀、宗教習慣、生活習慣都不得不考慮,而且這是幾十年一代人的事,也不可能遷了之後不管,畢竟人家不是自己離開家鄉而是響應政策走的。
權衡利弊之後,更多貧困鄉村採取就地扶貧、鄉村振興戰略這種方法最科學。
說到這,餘雅菲嚴肅道:“所以,千萬別隨便質疑國家政策,在網上指點江山。制定政策的人背後都有一個智囊團,又有大資料資訊分析團隊、精算師團隊等等,加上對資訊對國家的通盤統籌,考慮問題是不會不周的。”
“不是想不到搬遷扶貧,而是搬遷扶貧方法後續需要支付的成本和考慮的一系列問題,遠遠大於就地扶貧。所以最終兩項權重取其輕。”
“都知道偏遠的鄉村最終大部分都要消失,只留下戰略退路,依然還得大搞基建。”
“給它們鋪路修橋拉光纜的意義,是打通交流與開放的樞紐,創造交流的平臺,將科學的發展觀輸入到農村裡,將過去封建、保守的陋習逐步瓦解。”
“要富先修路這句話永遠不過時,把封閉在大山裡的百姓,連線到整個國家與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來,而不是繼續固步自封,守著一畝三分地閉關鎖村。”
“當農戶發現一年種田的錢遠遠不如去城裡打工一季賺的錢,出去和留下哪個好?大家都是用腳投票的,加上村民之間的攀比,很快就能充分調動當地村民的勤勞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開放性,也使他們早日改變家庭貧困的狀態,實現脫貧致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