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非遺的我,怎麼成了老藝術家

第10章 融會貫通

中年人點點頭,坐在了小板凳上,對沈歌說道:“不過我不是畫自畫像......”

“哦,”沈歌點點頭,“風景、或者是故事插畫都行,要是想幫家人朋友畫肖像也可以,不過我需要看著手機裡的照片。”

“都不是。”

中年人搖頭,說道:“我想讓你畫一幅蝦。”

聞言沈歌微微一怔,應道:“好。”

沒想到對方既不畫肖像,也不是幫親戚朋友畫,而是要他畫一幅“蝦”圖,或許是國畫的愛好者,又或者是打算轉贈他人......不過沈歌自然不會多問,端坐下來整理好,提筆開畫。

說起“蝦”的繪畫自然繞不開一個名字,就連小學生在課文裡都知道,哪位大家畫蝦最厲害,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李苦禪的鷹......

當然還有唐伯虎的《雄鷹展翅氣吞天下圖》,和祝枝山的《神鳥鳳凰圖》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淡墨擲筆繪軀,墨色浸染來體現蝦的晶瑩通透,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

在剛開始練習國畫的時候,沈歌就是以畫蝦入門,齊大師的蝦一隻可賣上百萬,一幅畫可拍賣上億。若是普通人,只會覺得有那麼貴嗎,不就是一隻蝦而已,可在懂的人眼裡,才能真正明白他的價值。

不對,

哪怕不懂其實也能明白。

因為只要知道,近代那些書畫大家的任何一幅字畫,都夠一個普通人一輩子衣食無憂了......

屆時,自然可以直觀地看到其價值。

沈歌抬筆,側鋒起筆先畫蝦頭,緊接著連貫五筆,第三節處微微隆起,勾勒蝦足,濃墨繪出蝦臂,然後畫蝦腿、蝦鬚......

不多時,一幅蝦戲圖就作好了。

網上傳言,齊大師畫的是蝦,而其他人則是畫“齊大師的蝦”,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沈歌自認自己的這幅畫上也有大師的影子,不過學習的過程就是透過前人的經驗來印證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好了。”

沈歌將畫好的畫遞給中年人。

中年人接過後,微微點頭,“蝦的造型真實,用墨濃淡均勻,蝦鬚呈放射狀......模仿寫實,有點寫意的味道,不過少了些細節特點,小小年紀有這樣的功力,不錯了。”

行家?

沈歌不置可否,“謝謝。”

“你是哪個學校的。”

“榕城藝術學院。”

“什麼專業?”

“華國古代史。”

兩個人經過一番簡單的對話,中年人沒再說什麼,將畫好的畫卷收起來,轉身離開了。

沈歌看著對方的背影,有些不解,手上動作不停,將自己攤位上的東西打包收拾好,跟旁邊賣烤腸的大哥說了聲謝謝,然後回家去了。

今天的收穫不少,他很滿意。

尤其是剛剛在畫蝦的最後一筆落下後,【國畫技藝】從“略有小成”成功提升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