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塊凹凸不平的石頭有什麼好看的。”
沈歌淡淡地說道。
“嘁——”
“小氣。”
秦子君白了他一眼。
沈歌沒注意,此刻他的目光全在《千里江山圖》上。
在十大傳世名畫中,雖然《千里江山圖》的名氣比其他畫作要大,可實際上卻並不為人所熟知,就算是燕京有名的專家,見他的機會也是屈指可數。因為從國家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圖》只公開展出過四次。
明明是一幅傳世名畫,為什麼還要如此深藏,而不是展示在博物院中供人欣賞?
原因無他,主要就是因為這幅畫所用的顏料太過珍貴了,每一次開啟畫卷,都會對畫上的顏料造成脫落損傷。老祖宗的奢侈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甚至有時候直接將寶石、金子砸碎作顏料往上塗抹都是常事,這也是許多名畫能傳承千年依舊保持色彩不變的原因。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沈歌開口緩緩念道。
這是畫卷後的一篇跋文,它記載了《千里江山圖》這幅畫的作者和它的由來。
“什麼意思?”
秦子君好奇問道。
沈歌解釋道:“這段話的意思大概是說,畫這幅畫的畫家希孟原本在宋徽宗辦的機構‘畫學’中當學生,後面不知道怎麼進了文書庫這樣管理檔案的機構作司吏,不過好在得到了徽宗賞識,親自指導他的畫技,所以才作成了這幅畫......”
“哦。”
秦子君懵懂地點點頭。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市井人文風貌,《千里江山圖》則畫出了青綠山水的壯美秀麗,連綿不斷的群山,浩渺的江河湖水。這幅畫是一幅長卷,一條江水蜿蜒而過將畫面分割得極具層次,又透過橋樑、漁船等事物自然銜接,彼此呼應,絲毫不顯突兀。
山水畫的五個步驟:勾、皴、擦、點、染。
以此時沈歌的畫技,他已然能夠看出個大概,整幅畫卷中的山石先用墨色勾皴,然後再施以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來烘染山巒頂部,藉此來描繪出青山疊翠的景象。除此之外,還有畫中的江河,輕輕勾勒出水紋......
即便此時此刻並沒有看到真跡,僅僅只是透過網友的高畫質圖片,就讓沈歌產生了共鳴,這是一種彷彿跨越了千年,在和《千里江山圖》的原作者靈魂溝通的感覺,用最近在網上很火的他說的那句話就是,“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前段時間有個熱門的新聞,說是在兵馬俑的身上發現了一枚工匠的指紋,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能理解,他們覺得不就是一枚指紋嗎,是個人都有,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可實際上它的重點不是在於指紋,而是考古工作者和這位工匠跨越兩千年的時空對話,如同歷史的宿命感,就彷彿兩人站在歷史長河的兩端,遙遙相望,對於這種感受,千年前的李白就已經寫詩說明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現在的沈歌沒有見到過北宋的王希孟,但在這一刻,透過這幅古老的畫卷,沉浸其中的他,彷彿完成了一次與這位少年天才的對話。
“國畫技藝經驗+1。”
“國畫技藝經驗+1。”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