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纏綿悱惻、哀怨憂傷的旋律在樓臺相會中結束,脈脈低語聲戛然而止,而後絃音驟然一變,情緒急轉直下,不再幽怨難訴,而是變得悲涼鏗鏘。
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自樓臺一別,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相思苦悶積而成疾,臥於床榻一病不起,沒過多久竟一命嗚呼,先赴黃泉。
山伯已死,大婚將至。
這一天,婚禮如約舉行。
得知梁山伯去世的訊息,原本一直堅決抗爭,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卻忽然變得異常平靜,似乎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她描眉畫眼,扮上最精緻的妝容,套上鮮豔的嫁衣,走進了迎親的花轎。這一路上迎親的隊伍敲鑼打鼓,過往賓客盡皆喜笑顏開。當路過樑山伯的孤墳時,驀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迎親的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
只見花轎中的祝英臺走了下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來到梁山伯的孤墳前。
哭靈!
此時,《梁祝》這首曲子中積壓的情緒達到了頂峰,壓抑了十幾分鐘的調子,故事中壓抑了幾年的相思,在這一刻,終於開始釋放。
祝英臺一身雪白素服,跪在墳前放聲痛哭,霎時間雷聲大作,風雨飄搖,她訴說著對梁山伯的思念,控訴著父母,控訴著封建禮教的壓迫,一字一句,鏗鏘擲地,字字血淚,句句錐心。
杜鵑啼血猿哀鳴。
有人腦海中浮現出了這樣一句詩。
二胡的絃聲在這一刻開始宣洩釋放,沈歌的手快出了殘影,細看之下,弦上又隱隱有絲絲縷縷的煙霧升起。
縱然沈歌從來沒經過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不早已印在每個人的心中。《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麼是牛郎和織女,而不是鄉紳與仙女?正是因為它反應的是古代男耕女織的日常,貼近人的生活,哪怕從未經歷,卻也能夠感同身受。
沈歌手中的琴弓快慢不斷變化,這是祝英臺哭靈時的控訴。
不,似乎還不夠。
沈歌忽然想到一首詩。
“要逃,就乾脆逃到蝴蝶的體內去。
不必再咬著牙,打翻父母的陰謀和藥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盡了......”
“他嘩地一下就脫掉了蘸墨的青袍;”
脫掉了一層皮;
脫掉了內心朝飛暮倦的長亭短亭......”
“我無限眷戀的最後一幕是:他們縱身一躍
在枝頭等了億年的蝴蝶渾身一顫......
這一夜明月低於屋簷,
碧溪潮生兩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記,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淚水,
把左翅朝下壓了壓,往前一伸,
說:梁兄,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