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非遺的我,怎麼成了老藝術家

第74章 二人合奏

沈歌並未有所動作。

合奏並非需要兩人同時進行、同步演奏,熟快熟慢無傷大雅,主要還是要看節奏是否應和。有個詞叫琴瑟和鳴,雖然沈歌的是二胡,但琴和二胡又不是不能一起彈奏。

二胡和古琴相比,古琴的格調更高一些,因為古琴向來是文人雅士的代表,古琴的音色分為三種——散音、按音、泛音。

散音深沉而曠遠,如天地之寬廣,風水之澹盪;泛音則如天籟,空靈飄渺,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聲音清亮晶瑩,指間吟猱技法、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右彈欲重,左彈欲輕。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

沈歌手中的二胡音色則更具歌唱性和訴說感,適合近距離的走場表演,感染觀眾。

兩人都好奇,二胡和古琴的合奏,能碰撞出什麼花樣。

當《梁祝》的故事在許棠音的琴音下拉開序幕,與沈歌的二胡相比,似乎悠悠琴音更適合開場,鳥語花香的場面浮現。此時此刻自古琴流淌而出的絃聲,不像是故事敘述的旁白,反而好似梁山伯正立於山間田野,撫琴而和,由此引出《梁祝》的傳說。

沈歌也動了。

琴弓緩行,二胡聲起。

入聲並不突兀,而是恰到好處。

許棠音手下的古琴發生了些許改變,沈歌略顯深沉的二胡仿若梁山伯,古琴則好似女扮男裝求學的祝英臺......

兩者互相應和著,度過了美好的求學時光。

沉浸其中演奏的許棠音回神體會,心中驚詫,沒想到兩人初次見面,第一次演奏這首曲子就能配合得這麼好,雖說有些小瑕疵,但整體節奏是好的。

這......

許棠音很快察覺到,與其說是他們兩人互相配合,倒不如說是沈歌一直在配合她。也正因如此,她才一直沒有發現什麼大問題。

就這麼一失神的剎那,她手下的節奏不自覺地緩了下來。

但現在是英臺抗婚段落!

沈歌抬頭看了許棠音一眼,而後手中二胡倏地一變,將這一節奏接管,抗婚的祝英臺在沈歌的琴弓下,發出抗爭的悲鳴。

許棠音回過神來,立刻沉下心,專注演奏。

樓臺相會,互訴衷腸。

二胡、古琴;梁山伯、祝英臺,在夜色中你一言我一語的訴說著各自的思念和情意,二胡、古琴和鳴,這種完美的契合令許棠音的眼眸亮了,她現在根本不用去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做,手底下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將曲子彈奏了出來,這是被帶著走的感覺。

師父說得果然沒錯,民樂演奏自有其相通之處,在訓練中學習,相互印證,進步速度大大加快。

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在樓臺相會之後,梁山伯飽受相思之苦,積鬱成疾,先赴了黃泉。與此同時,沈歌手中的二胡,也緩緩停了下來。接下來的“哭靈”、“投墳”,交給許棠音的古琴。

無需交流,許棠音明白沈歌的意思。

在古琴的演奏下,和沈歌當初用二胡演奏“哭靈”相比,二胡在壓抑許久的情感爆發下,宣洩而出,更顯祝英臺抗爭、控訴的悲鳴;而此刻的古琴,則著重表現了祝英臺的女子情意。

一是兩種樂器不同;二是沈歌和許棠音兩位演奏者在《梁祝》這首曲子上,理解表達不一樣。

隨後,

化蝶。

沈歌再次拉動琴弓。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