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我的印度洋帝國

第67章 更改戰略

1月16日,陸上部隊集結完畢,朝著砂勞越前進。

陸上部隊沿途也會經過三發地區,這邊的蘇丹已經被華人斬了。

但是三發境內仍殘留不少中小型土酋聚落,出擊路上遇到了就趁此機會一併屠戮了。

宣揚兵威後,為後續分封各家打基礎。

林家福坐鎮後方,他會組織民夫部隊前去收攏運回陸上部隊沿途收繳的戰利品,等戰後再和諸家清算交割。

至於海路的統帥權交由林百祥負責,他去年在海上打過海盜且獲得大勝,林家福和林百吉也都放心他獨當一面了。

陸路從邦戛到古晉需要耗費將近十天,是以海路出兵的時間定在1月26日,這樣兩邊的攻擊間歇能夠銜接上。

……

趁著還有時間,林百祥帶著趙一去了府庫,查詢三發蘇丹那邊繳獲的物資。

因為三發蘇丹早早就和荷蘭人聯絡了,是以他們那邊肯定有荷蘭人的計量工具。

而葡萄牙、比利時和荷蘭是最早同法國一道採用公制的國家。

是以他們的計量工具就是公制度量體系的製造出來的。

大夏公司要在殖民地內採用公制單位,只需要簡單的進行本土化就可以了。

常萬全是個不錯的執行人才,他把荷蘭人的標準米尺和標準砝碼,統統進行了本土化改造。

同時,從打撈鹿過來的印書坊和年畫印刷團隊,也都交給常萬全統帶。

他們將要聯合邦戛本地的印書團隊進行合併,而年畫團隊則是要加班印製大夏公司的工分券。

套版印刷並沒有什麼難點,主要是耗費功夫,其中最耗費功夫的就是製版。

同時林百祥還要成立一家工分券的發行單位-華隆糧行。

這家糧行承擔工分券的發行和兌換糧食業務,華隆糧行將會從殖民地內的各級單位中獨立出來,歸屬林百祥直接領導。

工分券的規制採用兩種規格,一種是分券,長120毫米*寬70毫米,面值分為1分,5分和10分。

另外一種是厘券,長90毫米*寬60毫米,面值分為1厘,2厘,5厘。

這些紙幣採用橫版單面,票面上的圖案都是統一的,顏色分別是紅色和綠色。

紙幣兩側分別是用稻穗和麥穗,中間是面額數字。

紙幣四角還會有祥雲紋和麵額漢字,票面的下面是大夏公司華隆糧行糧食取用券,以及年月日。

票面上的所有文字都是標準語,工分券的左上角還要加印鈔票的序號,這個暫時只能以人工加印。

另外票面上需要加蓋華隆糧行鋼印,以及林百祥私印。

這兩個印記都會特製,採用清國票號通用的印記缺筆法,達到明面上的防偽手法。

至於暗面上的防偽手段,則是把林百祥親筆寫的“華隆糧行和麵額數字”做成防偽印記。

這種防偽印記是透過在票面上印戳沾染酸性墨的印戳,酸性墨遇到火烤會顯形。

這種防偽方法只有林百祥能掌握,別人想要模仿必須得先學習有機化學。

另外在紙幣在最下面註明:僅限大夏公司殖民地境內使用。

另外林百祥還打算鑄造一些錫幣當做輔幣,稱作毫錢,做圓形幣,正面是標準語:1毫和鑄造紀年,背面則是:大夏公司華隆糧行。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