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我的印度洋帝國

第102章 西澳工業(上)

西庚殖民地春季的早上依舊有點讓人不太適應,但是這個季節是百花盛開的季節。

一路上看到眾多色彩點綴在灌木和道路兩側,讓人的心情也變好了。

“二少爺咱們要去哪裡?”

“去工業區那邊看看,看看他們的建設的如何了。”

“哦。”

西庚工業區設在了距離港口營地1000米處,此處不光有水泥窯還有磚窯、鋸木廠、鍊鐵坊以及石灰窯。

雖然都處在南岸,卻是處在營地的下風口,畢竟印度洋的風力還是很強的。

另外從內陸漂來的樹木,也有一部分會在此地撈上岸,晾曬,鋸開。

為了利用天鵝河的水力,錢不多他們模仿都江堰的思路,在河岸上挖掘了一條淺短運河,因為河流淺窄,流入這裡面的水流就會比較湍急,水力效果也更加明顯。

來到工業區的時候,林百祥就聽到連綿不斷的“哚哚”聲,走近一看發現這邊架設了十多座水力機械。

這種水輪機械是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水力機械-連機碓。

林百祥看著碓槽內是深紅的磚塊粉末,他明白這是在加工磚瓦碎粉,可以用來燒製水泥。

西庚殖民地目前在使用的水泥並不是矽酸鹽水泥,而是一種叫做“波特蘭水泥”的代水泥。

要在幾年後(1824年)才會被英國人發明出來,這種水泥又叫做“人工火山灰水泥”,它不需要複雜的裝置流程。

就是把燒成的磚瓦或者陶器破碎碾細放在窯內煅燒,也可以直接將石灰和粘土碾碎混合放在窯內煅燒。

這種水泥的工序極簡單,煅燒溫度600-800攝氏度就可以。

比燒製矽酸鹽水泥所需要的1450攝氏度低得多,效能大致和最古老的“火山灰水泥”類似。

原時空的滇越鐵路就是用這種水泥修築的,抗戰期間廣泛用於西南大後方的基礎建設。

林百祥之前在北陽殖民地教授王廣他們燒過。

只是北陽殖民地的雨季漫長,只能在旱季限期燒製。

西庚殖民地這邊除了冬季多雨外,其他季節雨水很少,倒是適合長期燒製這種代水泥。

而且西庚殖民地人手太少,單靠人力砸磚頭太慢了,挖黏土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篩料和加料都需要人力,效率根本高不起來。

錢不多他們就建造了這種水輪機械,只是這種機械對水力的運用還是有點低。

若是有了蒸汽機,效率一定會大大提升。

說到蒸汽機,林百祥又想到了英國人,不知道新加坡的英國人能不能幫他弄到這玩意。

目前階段澳洲殖民地是沒辦法造蒸汽機的,買來後再仿造倒是可以的。

……

工業區的工人看到林百祥來了,紛紛對著他打招呼。

“總長好!”

林百祥下了馬對著工人們微笑回應,而後就看到錢不多等人迎了出來。

“總長您來了。”

林百祥嗯了一聲,“錢師傅你們在忙什麼?”

“我們正在研究怎麼安裝新的水輪鋸木機。”

本來林百祥是想看看水泥窯的生產狀況,卻聽到錢不多他們要安裝水輪鋸木機,遂來興趣。

“那我也去看看吧。”

“好,總長您請。”

錢不多引著林百祥兩人來到了一個大型木輪跟前,這座水輪鋸木廠還是根據林百祥畫的圖紙建造的。

這種水輪鋸木機,達芬奇早就發明了。

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水輪帶動曲軸上的鋼鋸上下位移以此來鋸木頭。

原理通透了,實際應用還需要解決不少實際問題。

比如曲軸的型號,以及帶動木材運動的齒輪卡槽等等都需要經過計算測量之後才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