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覺得我在瞎編,那麼朋友的‘朋’大家都會寫吧?”
“會,兩個‘月’。”
“嗯,這個朋友的‘朋’用我們的標準字不太好解釋,但是用繁體字就能看出來,繁體字的'貝'和‘月’很像。
你們有人會寫繁體‘貝’嗎?”
繆天明舉手,“我會寫。”
說罷他在地上寫出了個大大的“貝”字,戰兵們紛紛圍過來看,看完之後他們大都有了認知。
林百祥笑著繼續講解:“至於為何不用兩個‘貝’來造‘朋’,是因為古人造字講究意象。
朋友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底下的戰兵們想了想,紛紛回答:“請客。”
“對,大家要請客,請客就要花錢,一花錢,你積攢的貝殼就花出去了,相當於長腳跑了,大家覺得形象嗎?”
林百祥說完之後,底下的戰兵們都笑了,覺得林總長這說的還挺是那麼回事的。
“好了,這就是‘貝’變成‘月’的原因。
那麼可能就有人想問了,為什麼要兩個‘月’放在一起造出‘朋’字?
我估計是古人太好客了,招待客人一次花完了手上的積蓄。
下次再想請客,就得再攢兩個月的貝殼了。”
這句話說的有些嬉皮,底下的戰兵們繼續大笑起來。
這次跟著林總長出來不虧,知道了很多新鮮的上古秘聞,日後還可以講給旁人聽,當做吹牛皮的談資。
“好了,我們說完了古人用的‘錢’,再說說現代人用的‘錢’。
大家在清國的時候用銅錢、銀子甚至金子買東西,而我們北陽殖民地用的卻是工分券和錫毫,對不對?”
這次戰兵們不再沉默,齊聲回答:“對。”
“那我們就發現問題了,在清國錢是銅、金、銀這些金屬,在上古錢是貝殼,在我們北陽殖民地錢是紙。
錢的來源也太多了,為什麼會這樣?”
底下戰兵們沉默了,他們回答不了。
林百祥對此早有預料,他笑著繼續道:“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知道,錢是一種‘通用的等價物’,它被用來定義物品的價值。”
林百祥說完下面的戰兵們繼續沉默,畢竟大家對於新詞彙“通用的等價物”有些難以理解。
“突然聽到‘通用等價物’這個詞,大家可能理解不了。
但我解釋一下大家應該就能理解了,大家不管是在清國時還是到了北陽殖民地,都買過東西吧。
若是長這麼大還沒買過東西,那麼你一定是白活了。”
這句話讓底下的戰兵們都笑了,交易行為貫穿人類社會的點點滴滴之中,不管年紀大小每個人都必然經歷過交易行為。
“嗯,大家都買過東西,那就好理解了。
我來告訴大家一個真相:那就是在買東西這件事上,我們和那些土著人沒有什麼區別,我們仍舊在遵循‘以物易物’的原則。
大家買東西就要付錢,交易完成後,我們拿到了貨物也付出了錢。
從這裡可以看出錢能衡量物品的價值,那麼錢就是‘通用等價物’。
這樣解釋大家能不能聽懂?”
底下的戰兵們紛紛點頭,這樣的解釋大家都能明白。
“能。”
“那麼我再問一句,古人在沒有用貝殼當錢之前,是如何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