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重生大宋朝

第99章 繁華汴京

生活在宋代城市中的小市民是十分幸福的,尤其是東京汴梁人;他們的小資生活已經遠遠超過近代甚至現代。

汴梁市民下午、晚上會逛遊樂場,看相撲雜劇;開放的汴京“八荒爭湊,萬國成通”,“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

來宋朝的外國人並不比唐朝時少,其商業氛圍濃郁得一塌糊塗;文明程度將此後的元明清三朝甩下十幾條街。

女真人攻克汴梁後可能憑的是一時的狂熱和激動,殊不知北宋滅亡後歷史倒退了100年;到北洋軍閥時期,中國人生活幾乎倒退到原始社會。

在當時的高句麗、暹羅以及歐洲人眼中,宋朝就是天國,是偉大的國度。

但繁榮昌盛的北宋卻常常被來自北方的蠻夷侵略,因此,北宋8位皇帝都以軍事堡壘的模式對汴梁城進行建築。

中國古代社會,軍事力量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政權的興衰存;在以城池攻防戰為主的冷兵器戰爭時代,步騎交鋒的過程中,面對騎兵快速的衝擊力,北宋王朝開始加強對軍事重鎮的防禦建設,軍事樞紐城市的軍事地位不斷得到提升。

北宋定都開封,而“開封地平四出,諸道輻輳,千里不絕,四通五達之郊也。故其地利戰,自古號為戰場”。

契丹對宋的北方構成強大威脅,為保衛京城開封府的軍事安全;只能依託河北路以及北宋都城開封作為軍事屏障,屯駐重兵防守。

北宋的中央集權演進,對內來說就是京畿以及周邊地區的關係處理;而“守內虛外”是北宋上下一以貫之的國防政策。

北宋集重兵於京畿,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對於地方的威懾;而地方自然是為了中央安全而服務的。

對於北宋而言,疆域大致可以分為京畿核心區以及北方防禦區和東南供給區,河北路、河東路以及陝西路,可以說是京畿地區的安全根本所在。

而在這三路之中,河北路直面北面契丹的壓力,可以說是防禦的重中之重。

北宋河北、河東、陝西,呈扇形分佈在京畿開封以北,從東到西構成一組戰略防禦一帶,構成北方綜合防禦區。

北方三路事關國家存亡,因此三路每年都會有朝廷在東南地區征斂的大量錢穀,而這為加強城池防禦提供了條件。

定州位於太行山的東麓,華北平原的中部,因為地理上與遼毗鄰,成為河北地區防禦的重鎮之一。

在軍事防線上,以雄州、定州為代表的河北重鎮為第一道防線,為的是能夠在敵軍來襲時做好準備,及時調兵增援。在防禦工程上,除了邊塞塘泊以及榆林外,這些軍事重鎮一般設定了多重的軍事防禦點,並且修繕城池加強了城池防禦。

在以城池攻防戰為主的冷兵器戰爭時代,軍事樞紐的地位往往關係到整個戰局的安危,而以大名府和澶州為主的開封北境,則成為抵擋遼軍進攻的第二層防線。大

名府是宋東京和遼南京之間郵驛的必經之路,大名府在燕雲十六州丟失後,成為扼守中原的門戶,抵禦遼軍進攻的前哨。

而澶州則是京畿的最後一道防禦據點,北宋北門除澶州之外再無防城屏障,開封暴露在強敵契丹眼下,遼軍可朝發夕至。

“澶淵之盟”簽訂過程中,北宋大名府戰略要地的位置始終屹立不動,給遼軍後方以很大的軍事壓力,山西及河南各路援軍才能陸續趕赴澶州,由此可見大名府以及澶淵在京畿防禦上的重要地位。

為了加強這些地方的防禦,防備遼國劫掠河朔,北宋政府屯重兵於定州以及大名府等戰略縱深要地。

所謂“河北自石晉失燕薊之險,無所固守,是以蓄兵愈多,積糧愈厚”,早在雍熙三年君子館之戰宋軍失敗後,北宋便把河北的衛戍部隊增加了一倍。

後來軍隊人數進一步增加,這些部隊主要佈防於河北三十六州軍中的十九城,京畿之地的禁軍還輪番到河北屯戍,進一步加強防衛力量。

並且,河北地區還有大量的鄉兵,鄉兵戰鬥力很強,有河北“一寨之戶之勇,過於禁兵十人”之說。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