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處的年輕人情竇初開私定終身是違規的,被白居易的母親發現後她對孩子說:考取功名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母親要兒子將心思用在學業上。
白居易的母親一生好強,將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怎麼可能讓他被一個貧女子耽誤了前程。
她將兒子送去襄陽讀書,白居易和湘靈就沒有了見面的機會,臨行前白居易為自己心愛的女子寫下《寄湘靈》表達對她的不捨之情。
一年後,白居易父親去世;白居易回符離守孝,終於有機會和湘靈見面了。
白居易在孝期不能公開的與湘靈談情說話,倆人只能隔著高牆,互訴衷腸。
三年孝期一過,白居易向母親提出要娶湘靈;白母一心想著兒子的前途不同意他現在娶親,提出讓他先中舉,再娶親。
白居易年少時在長安,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讓他得到詩壇前輩顧況的欣賞,在長安士林中有了一定名氣。
白居易終於在28歲時中舉步入官場,他回去向母親再次提出要娶湘靈,可是白母怎麼也不同意他娶一個貧家女子為妻;一個對兒子沒有任何幫助的女人在她眼裡,是不值得的。
古代社會尤其是做官的,孝道是為人為官最重要的一條;白居易不能違逆母命私自娶親,再加上他要去長安做官,不得不和湘靈分離。
兩人在分別前海誓山盟,他們希望時間可以改變白母的看法,湘靈也發誓絕不嫁人一定等著白居易。
白居易在京城為官幾年,母親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一直勸他娶親;母親病重時為了不讓她遺憾的離世,公元808年,37歲的白居易迎娶了國子監祭酒楊寧的女兒楊氏,終究是辜負了湘靈。
白居易44歲被貶為江州司馬,在路上再一次遇到湘靈;她依然獨身沒有嫁人,堅守著他們那份愛情;可是白居易早已有了家庭,木已成舟,再也回不去了。
白居易50多歲時再次來到兩人初次相遇的地方,可是物是人非;白居易寫下了《長相思》,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湘靈此時已經皈依佛門,此生倆人不會再見面了。
公元824年,白居易的妻子楊氏去世,他成了孤家寡人;從此以後白居易開始縱情聲色,希望可以忘去失去湘靈的痛苦。
白居易晚年養了一大批15歲的家伎,這正是他和湘靈相愛的年紀;藉此寄託那份無疾而終的愛情。
家伎中白居易最喜歡樊素和小蠻,為她們寫了很多詩歌,也許是在她們身上看到年輕的湘靈的影子。
白居易68歲時,因風寒癱瘓在床,他遣散了所有的家伎,讓她們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可是樊素跟隨白居易多年,不捨得離開,她對白居易說:“您騎了五年的老馬,都不捨得離開,何況是我?”暮年的白居易靠著回憶活著,846年,他在洛陽去世了。
李師師瞭解了白居易的愛情歷程,對他混跡於風月場中的舉作完全能夠理解;白居易生活的年代,美好的愛情在各種枷鎖下無法實現,成為他心中的痛,晚年他只能靠養著無數的家伎追憶美好的愛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