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宗這就樂呵呵的答應了下來,並積極開始備戰,僅是在一個月之後,便率四十萬大軍由蘇州奔魯州而去。
四十萬大軍,宣軍就有三十萬,還有十萬是在蘇州招募所組成。
與此同時,大統驃騎將軍紀裡騰也帶著大統軍由徽州出兵魯州。
兩地同時出兵,表明了統武帝要滅了禹王這個反骨仔的決心。
大統軍是氣勢洶洶而來,只是禹王也不是吃素的。
由天下教牽線,禹王暗中聯絡了越國皇帝,還許下了重諾,願與其一起對付統武帝,並答應事成之後,把贛州送給越國做謝禮。
一州之地的好處就擺在這裡,加上越國皇帝又得知禹王與大夏聯合了到了一起,那接下來大統就要面對著大夏軍與禹王的共同攻擊。
大統的優勢將會不在,他們的機會已然來臨。
身為下四國的小國,越國皇帝可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但若是有機會擴大一下自己的實力,他還是很願意去做的。
贛州之地緊臨越國國境,如果可以攻下這裡,不僅地盤擴大了,也更加的容易控制,從而壯大自身實力。
還是那句話,國與國之間,永遠是利益為先。
有了足夠的利益之下,越國皇帝答應了合作,並付諸了實際行動。
越軍突然出兵,入境贛州,這一舉動,讓中原的戰局開始發生了逆轉。
越軍這邊一動,大夏軍的反擊也隨即開始。
荊州和始州的大夏軍也是紛紛由防守變成了進攻,並接連的收復了幾個城池後,兵逼徽州。
之前搶到的地盤都丟失了,眼看著自家老巢也有了危險,原本定下進攻魯州的紀裡騰所部,不敢在浪,留在了徽州改攻為守。
獨留下了宣明宗的四十萬大軍,應對魯州的統文帝所部。
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讓大夏的危局瞬間就得到了緩解,他們由守轉攻不說,也終於有時間可以喘上一口氣,重新制定新的方針,以繼續擴大優勢。
中原之亂,訊息傳到了賈平安這裡,他僅僅是點頭表示知道後,就再沒有過多的關注。
以如今秦軍的體量,有些事情是鞭長莫及。
與其去瞎操心,不如先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再說。
賈平安認為,有多大的鍋,下多少米。
不然,就是貪多嚼不爛。
而現在,賈平安需要先吸收的就是古州。
現在的他,已經有了北境三州外加晉州,倘若可以在拿下古州的話,那就等於擁有了五州之地。
從地盤上來講,就已經與大夏和大統所差無幾。
當然,地盤差不多,但從經濟實力上來看,是遠不如地處中原的大夏與大統。
可不要緊,賈平安可以作弊,他有著空間相助,讓他有了更多的底氣。
賈平安將目光盯落在了古州之上。
這的確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古州屬於大涼之地。
這裡現在又有胡騎出沒。
不管是哪一個,都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同樣的機會就算是擺在大夏與大統面前,怕是他們也會無動於衷。
在很多人看來,人家不找你的麻煩,你就要萬幸了,還敢主動去找人家的麻煩?
大家都是這樣的認識,這就給了賈平安出奇兵的機會。
就當所有人,都認為,秦軍十萬鐵騎到了雙虎關,就是為了防止胡騎再一次從這裡進兵中原時,賈平安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竟然主動由雙虎關就進入到了古州之地。
相比於中原的繁華,相於比晉州幾十裡距離間就是一城相比,在這裡城池很少,城池間相隔的距離往往達到了兩三百里之多。
城池的距離遠了,這讓後勤壓力就會大大增加,這也是為何大夏那般的強大,之前卻沒有打大涼主意的真正原因。
後勤壓力太大,這裡又太過貧窮,佔了也沒有什麼便宜可撈。相反還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得不償失。
賈平安卻不是這樣的看法。
在他眼中,地形的確是制約一個地區發展的原因,但並不能說一點發展的可能都沒有。
不然的話,大涼國也有人口兩千餘萬,這些人又是如何在此地生存了這麼多年呢?
說白了,只要肯投入,尤其是交通可以便利的條件之下,涼地還是有著很大發展空間的。別的不講,僅是一個畜牧業,就足以讓他們變得經濟富裕起來。
之前難以發展,那是交通不便,外加大涼皇帝總怕把牲口賣到了中原,會強大他們,威脅到自己,才不敢做這樣的生意。
說到底,不自信就是大涼貧窮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賈平安是什麼人?
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秦王,且還擁有了四州之地,手下的百姓數量已經近乎於三千萬,這樣的人,會沒有自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