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速流逝,轉眼間就來到了1892年的年末。
在與張之洞和左孝同等地方總督成功結盟之後,北洋整體局勢可謂一片大好。
在利益的誘惑和軍隊的逼迫下,各個地方總督辦事很利索,整個大清沿岸沒有一個港口收日本人的商品,也沒有一家商鋪敢賣給日本人棉花,銅,鐵等原料。見此狀況,日本人只能是出高價從黑市購買,但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在失去了大清這個日本最大的原料提供地和市場後,日本國內的經濟發展幾乎停滯甚至倒退。
反觀北洋境內,在李光宗的帶領下,經濟飛速發展。半年前,李光總從德國購買的兩座鋼鐵工廠終於在北洋成功安家,隨後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工廠便建設完畢,同時開爐鍊鋼。
這兩座鋼鐵工廠即便放在歐洲也是十分先進的,僅僅開始生產一個月便冶練出了3萬噸鋼鐵,數量雖然不多,但這只是剛開始而已,未來隨著技術的革新和工廠的擴建,鋼鐵產量會越來越多。至此,北洋再也不用擔心鋼鐵問題了。
在海軍方面,之前委託德國人改造的鎮遠,定遠兩艘軍艦,也已經完工。隨後交付給北洋水師了。改造後的戰艦戰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了,在李光宗的極力要求下,兩艘軍艦全部換裝了法國製造的水管鍋爐,這讓他的航速一下子從15節提升到了17節,在戰艦防護上,李光宗命令在鎮遠,定遠原有裝甲的基礎上,又加裝上了一層最新的盾牌式裝甲,這層裝甲雖然只有區區25毫米,但已經足夠面對日本海軍的中小口徑速射炮了。
航速和裝甲都升級了,自然火力也不能落下。這兩艘軍艦是德國海軍早期的設計,缺陷很多。並且設計的時候也沒有留下改裝升級的潛力,想要換裝更大口徑的火炮幾乎是不可能的,李光宗只能在主炮的射速上面想辦法,在思索找尋了許久後,李光宗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武器,那就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8英寸海軍艦炮,炮雖然比其原裝的火炮口徑小了一些。但射速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用來對付日本海軍的裝甲巡洋艦,有奇效。
就這樣全新鎮遠,定遠二艦嶄新出爐了,與之前相比,這兩艘軍艦被李光宗改的面目全非,動力用的法國的,武器用的英國的,可是後來又加裝了一層北洋造的新型裝甲,一身裝備,堪稱萬國貨。頗有些後世阿三家海軍的風格,兩艘軍艦雖然武器雜亂,但戰鬥力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李光宗保證這兩艘經過升級改造後的軍艦。在面對日本海軍的時候,絕不會落得歷史上那樣的慘狀。
除了鎮遠,定遠二艦之外,對於北洋新式的勝日,覆日兩艘軍艦,李光宗也沒有忘記。
其中勝日號已經在北洋控制下的旅順造船廠開工建造,這是北洋建軍以來,第一次承擔軍艦建造任務,過程不免有些緩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李光宗相信他們速度會越來越快。與勝日號相比,在德國伏爾鰹造船廠建造的覆日號進展就快多了,半年的時間,這艘軍艦就已經建造了12%。預計將在1895年初完工。對於這樣的速度,李光宗感到有些不滿,按照歷史來看,日本回到94年發動戰爭,你95年給我建好軍艦有什麼用?在這樣的想法下,李光宗直接大手一揮。
加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解決不了,如果有那就是錢不夠多。這個淺顯的道理,李光宗自然也明白。在找到德國船廠人員要求他們加快軍艦建造速遭到拒絕後,李光宗直接拿著10萬兩白銀拍在了他們的臉上。光是白天建造建不完的話,那就晚上也建,節假日也建。多招員工來一起建。無論如何必須趕在94年把軍艦建好。
對於這樣無理的要求,德國方面自然是拒絕的,看著李光宗拿來的白花花的銀子。他們拒絕的話到了嘴邊卻怎麼也說不出口。終於在李光宗表示願意追加15萬兩白銀後,德國人立刻換了一副嘴臉,他們拍著胸脯保證就是不吃不喝,也會在94年把軍艦造出來。
最後,不知道是真的急缺軍艦又或許是為了噁心日本人,在見完德國人後李光宗又找上了英國人商談起了吉野號巡洋艦的事,並表示願意。多出5萬兩白銀的價格,購買這艘軍艦。
當然在北洋大力發展海軍的時候,日本方面也沒有閒著。
相比之下,日本更加的瘋狂,在三景艦的二號艦建造完成下水後,日本又緊接著開工了三景艦的三號艦“橋立”號,在英國的日本大使也是積極也是積極的英國人,試圖購買兩艘英國最新型的“蠻橫”級戰艦。另外,日本人早已看好的吉野號戰艦,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尤其競爭對手還是清國人。當得知李光宗願意加價5萬兩白銀購買吉野號後,日本人當即表示願意多出6萬兩。如果清國人加價的話,他們也跟著加。
為此,日本不惜發行了大量國債。
此刻北洋和日本雙方都卯足了勁的為戰爭做準備,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的戰略是想要先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然後透過一場戰爭擊敗清國,以此逼迫清國投降。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一直不敢和北洋輕易開戰的原因,他們的家底實在太薄了,根本經不起失敗。
而反觀北洋則顯得有些遊刃有餘,李光宗早已看破了日本人的戰略,所以一直保持著較為充足的軍備,這樣可以讓日本人不敢輕易動手,對外李光宗則是積極購買軍艦,擴充自己的武力,將日本人拉入軍備競賽這個無底洞中,而現在這個計策明顯成功了,為了能在武力上壓倒北洋,日本人已經近乎瘋狂。
在李光宗的有意刺激下,北洋和日本的軍備競賽,越來越猛烈。全世界都將目光聚集在了這裡,他們很好奇,誰將是這場強烈戰爭下的贏家,此刻的遠東儼然已經成一個火藥桶,其空氣中瀰漫的火藥味,就連一向遲鈍的滿清中央朝廷都感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