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
自決中野兮蒼天與直。
吁嗟不悔兮寧早自裁,
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
呂氏絕理兮託天報仇。
歌聲嗚嗚飢腸轆轆,結果餓死邸中。按照民間葬禮,劉友被埋葬在長安百姓墳墓的旁邊。因為他是幽禁而死,所以給他上的諡號為幽王。
劉友餓死後,趙地懸空,梁王劉恢被改封為趙王,而梁地則交由呂太后的侄子呂產接管。
劉恢的梁王爵位本來是漢高祖在世時所封,現在被呂后改封為趙王,劉恢很不高興。一來他在梁地長大不想離開故土;二來趙地地形偏僻,遠沒有梁地肥沃;可是太后安排,不高興也得服從。
劉恢到趙地之後,為了完全把他控制於股掌之中,呂后又使出劉呂聯姻的伎倆,勒令他迎娶呂產的女兒為王后。劉恢是高祖兒子,呂產女兒是呂太后侄孫女,按理劉恢比她高一輩。呂太后不管這些,只要劉呂聯姻,高一輩晚一輩都無所謂!他以前還讓惠帝娶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呢!呂太后就是胡搞!
呂太后胡搞,可劉恢不想胡搞。在此之前他已經有了一個自己寵愛的妃子,二人非常恩愛。呂王后跟她姑奶奶呂太后一樣,性格蠻狠心腸歹毒。她說:“你不跟我親熱,我也不讓你跟其她人親熱!你跟誰親熱我就害死誰!沒人跟你親熱,你就只能和我親熱!”
劉恢懾於淫威,時時忍讓退卻,但忍耐總有一定的限度,於是他常常揹著王后與自己心愛的妃子幽會。呂王后說到做到,派人把劉恢的愛妃毒死了!
面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暗殺,劉恢悲慟異常,卻又無計可施。他除了憤怒,更多的是絕望、恐懼。她再也不敢喜歡任何女子,因為喜歡誰就等於害了誰!劉恢鬱鬱寡歡悶悶不樂。他為死去的愛妃創作了四首輓歌,每天命樂師們反覆吟誦。愛姬死後僅僅過了四個月,劉恢悲思過度,索性仰藥自盡了,劉恢倒是一個情種。
呂后聽說劉恢自殺全不憐憫,反說堂堂一國之王為了一個婦人身殉,不想奉承宗廟失了孝道,因此不立其嗣。又遣使往告代王劉恆,想要移之為趙王。代王說情願守代郡邊地,不敢移封大國,使者如言回報。呂太后遂立侄子呂祿為趙王,留官都中。呂祿之父就是呂釋之,時已去世。
劉邦第八子燕王劉建病歿,遺有一子,呂太后不想讓他承襲封爵,便遣刺客赴燕刺死劉建兒子,獨封呂臺兒子呂通為燕王。於是呂氏便有三人為王:呂產梁王,呂祿趙王,呂通燕王,與劉氏勢力相當。而且呂產、呂祿遙領藩封,仍然蟠踞宮廷,手握大權勢傾內外,劉家天下幾乎變做呂家天下!
卻說張良素來多病,自從佐高祖平定天下,受封留侯,因見高祖性多猜忌,便想韜晦自全,於是學習導引,不食五穀。高祖既崩,呂后感張良獻計保全惠帝,於是強勸張良復進飲食,並且說道:“人生一世,譬如白駒過隙,何必如此。”張良不得已照舊進食,直到身死。
呂后甚是痛惜,溢為文成侯,使其長子張不疑襲爵留侯,次子張闢疆年才十五歲,呂后用為侍中。又諡樊噲為武侯,以其子樊伉襲爵。
時光迅速,呂后臨朝稱制已有四年,少帝漸漸長到十餘歲,得知自己不是張後所生。又聞生母已被呂后殺死,心中自然怨恨。到底小兒心性不知忍耐,於是發怒說道:“呂太后是個壞女人,她不僅毒死了我的母后,還害死許多美人!我現在還小,不能做什麼,等我長大了,一定為她們報仇雪恨!”(志向倒是不小,可惜魯莽一點)。這種言語被人聽著報知太后。太后大吃一驚,暗想他小小年紀便有這般狂言,將來長大了那還了得?不若趁早除去結果了他。(少帝是她孫子,也能下手,何其毒也!)
呂后主意既定,密遣心腹之人將少帝幽閉永巷之內,連左右近侍都不得與之相見,接著下詔廢去少帝,命群臣會議應立之人。
少帝不久便餓死了。呂后示意群臣另立小皇帝的弟弟,也是後宮美人所生的常山王劉義為帝。常山王劉義立為皇帝以後,改名劉弘,還是呂太后臨朝稱制。
從此劉氏王侯人人恐懼,各圖自保,惟恐不小心觸怒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