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漢朝:劉如意為母報仇

第38章 戚夫人被殺 一

卻說陳平與周勃奉詔往斬樊噲,兩人在途中邊走邊合計。陳平說:“樊噲乃梟雄之將,現握兵權,若是不肯奉詔造起反來,我二人豈不是白白送死?縱使樊噲俯首聽命,可他是呂后妹夫,眼下皇帝病得這麼厲害,萬一皇帝死了怎麼辦?到時呂后還不是歸罪我們。”

周勃一聽沒了主張,便問陳平道:“要麼把樊噲放了?”陳平說:“放也不能放,萬一皇上不死呢?咱們不如把他綁上囚車送到長安,或殺或免讓皇上自己決定。”周勃認為這個主意不錯。

此時樊噲統領大兵定了燕地十八縣,駐紮薊南。陳平與周勃行到薊南,離軍十里停住不進,下令隨從人等就地築成一罈,卻遣人持節前往軍中,命樊噲到來受詔。樊噲覺得高祖使者自己不到軍中,卻在遠地築壇召他受詔,不知道什麼意思。樊噲也沒多想,立即一個人騎馬趕來接詔。

不料臺後忽然轉出周勃,當即下令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接著又趕到中軍大帳代替樊噲。陳平押解囚車返回長安。

行不數日,路人傳說高祖駕崩。陳平慶幸自己沒將樊噲斬首,於是立即趕回長安。

陳平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道:“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他押解回來了。”這話明明是說給活人聽的。呂后聽說樊噲沒死,又見陳平淚流滿面,便安慰道:“君可暫行回家歇息。不宜過於勞苦。”陳平趁機請求留在長安,呂后也就答應了,還拜他為郎中令輔助新皇。陳平不殺樊噲,再次保全了自己。

卻說惠帝五歲時被高祖立為太子,到了九歲,高祖即皇帝位,又立為皇太子,如今高祖駕崩,年已一十七歲,嗣立為帝。惠帝天性寬仁謹慎,但未免過於柔弱,國事多由呂后專斷。呂后為人妒忌,心又狠毒,看著高祖留下的一班嬪妃,就如眼中釘一樣十分痛恨。尤其戚夫人恃寵謀易太子,呂后最為切齒,如今得志,便欲將一肚皮怨恨盡數發洩。

等到高祖喪葬事畢,呂后下令將高祖嬪妃都囚入永巷。妃嬪中有生皇子封為國王者,也不得隨子赴國,只有薄姬平日無寵少得進見,其子劉恆現為代王,呂后獨許其回代,薄姬因此得為代王太后。

其她妃嬪都被囚入永巷,衣食粗惡不免飢寒,回想平日吃的都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珠玉錦繡,如今繁華過眼往事成空,一個個花容慘淡長吁短嘆。

戚夫人本是呂后第一冤家,劉邦死後,戚夫人失去了唯一靠山,她向呂太后請求三尺白綾,但是呂雉拒絕了。她不可能這麼便宜了她。她要折磨戚夫人,要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據說有這麼一件事,在和項羽爭霸時,劉邦曾經兩天沒有入睡,呂后和樊噲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都無法讓劉邦從地圖邊挪動腳步,呂后不得以只好求助戚夫人。戚夫人不進軍帳,只在自己的營房中輕聲唱了幾句歌詞,劉邦就像個繩牽木偶一樣循聲而往,最後在戚夫人那裡足足歇息了一天一夜。這件事給了呂后非常大的打擊,戚夫人也為自己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呂后令人將她漂亮的秀髮一根一根扯下來,然後用鐵鏈拴住脖子,穿上粗笨的囚衣,讓她天天搗米。戚夫人自小嬌生慣養,只知道吹彈歌舞,如今卻要她做此苦工。為了防止她自殺,呂后派人二十四小時把守。

戚夫人沒日沒夜地搗米,一邊搗米一邊流淚,一邊流淚一邊唱歌: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相伍!相離三千里,誰當使告汝!

這首《舂歌》形式靈活,語言質樸,情感真摯。一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弱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成為可以與《垓下歌》、《大風歌》媲美的千古絕唱。

呂后所派監舂之人聽到戚夫人歌詞中含有怨恨,不敢隱瞞,便來告知呂后。呂后一聽大怒道:“賤人還想倚靠她的兒子!我如今先把她的兒子殺了,然後再來慢慢處治她。”於是遣使前往趙國,召趙王如意來京。

周昌接到使者送來的竹簡時,正站在邯鄲城外的漳水河畔。春寒料峭中,他望著對岸趙國王宮飛簷翹角的輪廓,想起劉邦臨終託付的情景——那日未央宮的青銅燈樹映著劉邦蠟黃的臉,老人枯槁的手死死攥著他的腕甲:\"周昌,如意這孩子就託付給你了。\"

此刻他凝視著竹簡,三枚火漆印赫然在目。第一枚是呂后特製的朱雀紋,第二枚是長安少府的魚符,第三枚竟蓋著太子劉盈的螭虎印。

\"來人!\"周昌突然轉身,腰間玉具劍撞在車轅上發出脆響。侍從慌忙捧上輿圖,他枯瘦的手指劃過漳水與滏陽河交匯處:\"傳令北城守軍,今夜子時在叢臺下埋設伏弩。再讓西城的冶坊連夜打造三百面蒙皮鼓。\"

當夜子時,叢臺下的蘆葦蕩裡蟄伏著三百名趙國銳士。他們手中的秦弩經過周昌秘密改良——將望山刻度放大三倍,箭鏃換作邯鄲特產的寒鐵錐。城頭蒙皮鼓被浸透桐油,鼓槌繫著浸過火油的麻繩。

這是周昌擔心劉如意抗旨不遵,呂后派兵征討才準備的。

第二天周昌謊稱劉如意有病,拒絕赴京。

使者一次往返,趙王不至,二次往返,趙王仍然不至。呂太后問明使人,原來是周昌一人阻往。周昌對朝使說:“當初高皇帝將趙王囑咐與臣,命臣盡心保護。今趙王年紀尚少,竊聞太后怨恨戚夫人,欲召趙王進京殺害,趙王有病,臣期期不敢奉詔!”

使者依言回報,呂后見三次召他不來,又聞周昌許多言語,愈加憤怒。於是想出一條調虎離山的法兒,先召周昌,再召趙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