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做的這種小板凳,在農村可是個寶貝。
吃飯的時候端著碗,坐在小板凳上就可以吃了。
夏天晚上,院壩裡乘涼,人手一個小板凳,搖著蒲扇嘮家常。
冬天烤火,也是圍著火盆坐著小板凳。
方便,輕巧,挪動起來不費勁,還不佔地方。
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物件。
而且,做小板凳,對木料的要求也不算太高。
這些邊角料,正好合適!
周明軒心裡有了譜。
他選了幾塊相對厚實、平整的木板,準備做凳面。
又挑了幾根稍微粗壯點的方木,準備做凳腿。
拿起嶄新的鋼鋸。
眼神專注,手臂穩健。
“咔嚓,咔嚓,咔嚓……”
鋸齒咬進木頭,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響。
木屑紛飛,帶著松木特有的清香。
他的動作看起來十分熟練,下鋸的角度、力度都恰到好處。
彷彿這些動作已經練習了千百遍。
沒一會兒,幾塊凳面和凳腿的雛形就從邊角料裡分離了出來。
接著,他拿起刨子。
這是個細緻活。
“唰——唰——唰——”
長長的刨花像捲曲的緞帶一樣,從刨口滑落。
粗糙的木頭表面,在他的手下,一點點變得光滑、平整。
手指撫摸上去,能感受到細膩的木質紋理。
然後是鑿子和錘子。
開榫卯,鑿孔眼。
“篤篤篤……”
敲擊聲精準而有力。
每一個卯眼的深度,每一個榫頭的尺寸,都把握得極其精確。
這是木工活的精髓所在。
卯榫結構牢不牢靠,直接關係到傢俱的壽命和穩固性。
周明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腦海中,那些來自張木匠和其他幾個二把刀村民的經驗和技巧,此刻如同活過來一般,自然而然地引導著他的雙手。
他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想,身體的本能就在驅動著他做出最正確的操作。
時間,就在這“咔嚓”、“唰唰”、“篤篤”的聲音中悄然流逝。
新瓦房裡,瀰漫著木屑和汗水的味道。
大概也就兩個小時左右的功夫。
周明軒停下了手裡的活計。
直起身,擦了擦額頭滲出的細密汗珠。
地上,已經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三條嶄新的小木凳!
凳面光滑平整,邊緣還被他細心地打磨成了圓角,防止磕碰。
四條凳腿穩穩當當,角度一致。
最關鍵的是連線處,卯榫結構嚴絲合縫,緊密得看不到一絲縫隙。
用手晃了晃,紋絲不動,異常牢固。
雖然只是最簡單、最樸素的樣式,沒有任何雕花裝飾。
但那份規整、精巧和結實,卻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這手藝,哪裡像個剛摸工具的新手?
分明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木匠才能做出來的活計!
周明軒拍了拍手上的木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看著自己的第一批作品,心裡充滿了成就感。
果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腦子裡融合的那些記憶和經驗,不是虛的,是真的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技能!
這幾條小板凳,只是一個開始。
等老爸看到了他的傑作,相信會同意幫他找材料的。
畢竟自己打造傢俱,可比去外面找便宜多了。
而且以後誰要是結婚,他也不是不可以接活,就像村裡的張木匠,就算不在生產隊幹活,日子也過得很不錯。
看看天色,這會已經差不多晌午了。
周明軒拎起那三條還帶著新鮮木頭味兒的小板凳。
穩穩當當,入手分量還不輕。
他沒再耽擱,轉身出了新瓦房,朝著自家老屋走去。
剛到院門口,就聽見屋裡傳來弟弟妹妹的說笑聲。
進去一看,周明航和周云溪正圍著灶臺忙活。
奶奶正坐在灶膛前看著他們。
灶臺上,洗乾淨的青菜、切好的土豆絲,還有幾顆剝好的蒜瓣,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
這是周明軒之前就交代好的任務。
讓他們幫忙準備午飯的配菜。
兩個小傢伙雖然年紀不大,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幹起活來倒也有模有樣。
特別是周云溪,已經十四歲了,該懂的都懂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