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紐約。
1990年NBA選秀大會的現場。
無數的聚光燈聚焦於此。
去年今日被選中的年輕球員們,顯然沒有滿足人們對於超級新星的胃口。
回顧1989屆選秀大會。
狀元秀佩韋斯·埃利森在自己的新秀賽季僅僅交出了場均8分5.8個籃板的邊角料資料。
雖然這其中更多是有傷病因素的影響。
畢竟這位狀元郎在大一時期就帶領路易斯維爾大學斬獲了NCAA總冠軍。
但34場比賽場均8+5.8的資料+玻璃的體質,還是沒能贏得大眾的認可。
二號秀丹尼·費裡更是缺席了自己的整個新秀賽季。
90-91賽季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新秀賽季。
三號秀肖恩·艾利奧特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由於馬刺在87年選中的大衛·羅賓遜終於在上賽季開啟了自己的NBA生涯,所以艾利奧特的戲份並不多。
即便如此。
場均10分的表現,甚至已經是前三順位新秀當中最出色的了。
一直到第四順位的格倫·萊斯,終於才算是讓人眼前一亮。
14順位的蒂姆·哈達威用自己標誌性的運球招式令球迷們印象深刻。
17順位新秀肖恩·坎普儘可能的在自己上場的時間裡展現傲人天賦。
還有26順位被洛杉磯湖人選中的大個子維拉蒂·迪瓦茨。
除此之外?
“1989屆的新秀們顯然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大傢伙需要來點更有趣的年輕人刺激自己的味蕾!”
視線從回顧失望的一屆選秀大會,重回今時今日。
90屆選秀大會現場的電視解說員略顯激動:
“相較於去年的新秀們,今年即將加入聯盟的新秀們,身上潛藏著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解說員講解的那樣。
對比令人失望的89屆新秀,1990屆的新秀們更值得期待。
“看看德里克吧,他一個人足以讓我們將去年糟糕的感受丟進垃圾桶裡遺忘掉!”
另一位解說的目光始終停留在小綠屋裡那個大個子的身上。
德里克·科爾曼,1990屆選秀大會當之無愧的狀元人選。
“德里克的天賦讓人震驚,《體育畫報》更是預言他將成為NBA歷史上最偉大的大前鋒!”
“人們將他看作是下一個卡爾·馬龍或者是查爾斯·巴克利!”
“NBA迎來了又一個超級天才!”
談到德里克·科爾曼,兩位解說員絲毫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
事實上,此時的科爾曼確實配得上如此的稱讚,如果拋開他的臭脾氣不談的話。
“並不只是德里克值得我們期待。”
有些不捨的將話題從科爾曼的身上挪開,現場解說留了點時間給另外一位年輕人:
“我們可不能忘了本年度的全美最佳大學生!”
1990年《體育畫報》評選的全美年度最佳大學生球員——加里·佩頓!
這位充滿個性的天才後衛,在攻防兩端都充滿侵略性。
不出意料,他將會是二號秀的唯一人選。
在德里克·科爾曼和加里·佩頓這兩大天才之後,90屆的新秀們出現了巨大的斷層。
可即便是有斷層現象。
僅僅只是科爾曼+佩頓這兩位,就足夠吊打89屆的所有新秀們。
甚至在某些專家看來,只出一個科爾曼,89屆所有新秀綁在一起就都不夠看了。
聊完了熱門新秀之後,兩位解說員趁著選秀大會開始前最後的間隙,談到了剛剛結束的89-90賽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