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察報告

第46章 【建造歷史】

這意味著,自己已經迅速擺脫了剛到這裡時候兩眼一抹黑的情況,有了繼續調查的著力點。

畢竟飛船和苔蘚的本事雖然大,甚至在剛到星系裡面就掃描了星系中所有角落,但無論是飛船還是苔蘚,都沒有將有用的資訊從海量資訊中分辨出來的能力——就像本文明還需要調查員這個職位一樣。

溜達到資訊瀏覽區,莫餘在裝置上找了個介面,對苔蘚說道:

“來啊苔蘚,讓我們看看這裡的網路上都有什麼。”

說著,他指尖的宇航服變化出插頭的樣式,輕輕插進裝置介面中。苔蘚輕輕連上了這裡的網路,並瞬間獲取了海量資訊。

“資訊獲取完畢。”

“走,回住處慢慢看。”莫餘高興地說道。

分配給莫餘的住處條件環境還不錯,有著柔軟的床和大大的舷窗,能夠看到窗外的巨構,還有個堆放在角落,十分聽話的多功能機器僕人,三條長多功能機械臂可以做幾乎一切家務。

將自己扔在床上,莫餘對苔蘚說道:

“苔蘚,幫我查詢下戴森球的建造過程。”

助理人工智慧的動作極快,在他發出命令的瞬間,便閱讀了海量資訊,將莫餘大概需要的內容整合並作為長文展現出來。其實苔蘚可以讀出來,不過比起聽,莫餘更喜歡自己看。

在七百多年前,由於能源的日漸緊張,人類政府聯合會在十餘年的重複提出和討論後,終於開始了戴森球計劃的論證。

當然,這個提議透過的背景,是人類在太空電站的技術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和積累。拉格朗日點大型太陽能電站的順利長久執行,更是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併成為了戴森球計劃可行性論證的心理基石。

最先發射的其實是光帆陣列,進行小規模試發電。

最為靠近恆星的兩顆本就不宜居的行星,在人類有組織的暴力爆破之下解體,散落在原本的軌道上,即方便飛船進行物質採集,又因引力井的破碎大幅節省燃料。

然後,在距今大約六百七十二年的時候,第一塊戴森球框架結構被鋪下。

這種框架結構應用了太空冶煉製造工廠生產的新材料,輕盈又堅固,還可以輔助戴森球在能源生產之餘,捕獲恆星燃燒丟擲的各種物質粒子。

整個工程進行了一百四十年,但從第一塊光帆開始,人類就已經從這個計劃中獲取源源不斷的能源。

同時,由於更改了設計,讓戴森球能夠容納人類居住,在戴森球遠遠未完工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有大量人員入住。

戴森球完工的時候,各種施工裝置和太空工廠、施工機器人,都成為了戴森球的一部分,有的變成了建築組成,有的變成了維護機構的一部分。

當最後一片太陽帆安裝完畢時,所有的人都在歡呼和慶祝。

這是屬於此文明的奇觀,是他們在工程管理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傑作。

三個能源排程配送中心,日夜不停孜孜不倦的將海量能源輸送至各處,文明得到了充足的養料,繼續茁壯成長,人類進入了幾百年的快速發展期。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