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灣儲存有大批千層底布鞋。
趙清玄另外去購買了一批布匹。
他原計劃,是去超市隨便買十件玻璃器具,讓趙二郎拿到城裡去賣。
但是,走到大街上隨便一逛,東西就買多了。
一套玻璃茶具,包括一個玻璃茶壺,帶四個玻璃杯,上面印著茶花,趙清玄印象中,他奶奶在世的時候,用過一套這樣的。
現在年輕人看來非常low,很不好賣。
趙清玄在路邊一家雜貨店裡,直接拿了十套,每套只需要十幾塊。
另外店裡還有一百多個處理的玻璃茶杯,每個一塊五。
趙清玄打包全要了。
從雜貨店出來,旁邊是家禮品店。
趙清玄看到有音樂水晶球,開啟開關之後,水晶球伴隨著音樂旋轉著,裡面是火烈鳥,和漫天的星星及羽毛,哪怕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過去,也覺得非常漂亮。
這東西拿到古代,會引起怎樣的轟動,可想而知。
這東西有點貴,一個要賣五十五。
趙清玄把店裡的二十多個包圓,價格砍到了三十八。
接下來,他又去批發了一噸白糖。
糖在古代是非常稀缺的。
在豐收年景的陝西,糖的售價能達到五十文一斤。
遇到災荒年,價格要翻幾倍。
論品質,明代的糖,跟現代的白砂糖更是沒法比。
趙清玄準備的這些貨物,品種不多,但放到崇禎年間都是稀缺,且容易變現的。
……
三天後,榆樹灣第一支商隊出發了。
隊伍的規模,比趙清玄最初的預料,要大一些。
十一頭騾子,拉著十一輛架子車。
三車千層底布鞋,三車花布,一車白糖,一車琉璃器具,一車花炮,一車隨行人員的糧食、鍋具和一些飲水,還有一車則是騾子的草料。
每輛車,配了兩個趕車的車伕。
車伕們也都配備了奪命鋼管,關鍵時刻能暴起跟人拼命。
陳灃、李箭鋒和趙成三人帶著二十五個青壯,隨車護送。
他們剛出榆樹灣村,就有災民注意到他們,圍了上來。
不過,車隊隨行幾十人,浩浩蕩蕩,一看就不是好惹的樣子。
那些災民倒是不敢攔路,只是貪婪的眼神,看著車上的貨物。
終於,有幾個老人拖拽著小孩兒,攔在了車隊前。
老人可憐巴巴,餓得有氣無力:“老爺,行行好吧。家裡一粒糧食也沒有,孩子快餓死了。你們好歹施捨點吃的。”
小孩兒餓得枯瘦如柴,肚子很大,咬著手指,往車隊跟前湊。
陳灃看著,眼中有幾分憐憫。
趙二郎低聲開口,提醒大家:“不能給。一粒糧食也不能給。看看遠處,有多少災民。這個頭只要一起,有多少糧食,也不夠給的。會引起鬨搶。”
他走南闖北,最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