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從現代傳送物資到大明

第60章 榆樹灣防衛團

富春。

趙清玄看著影片中列隊走出村子的背糧隊伍。

這些背糧隊員,都是在城中精選出來的青壯,饒是如此,也都是瘦骨嶙峋,衣著破爛。

他們腳上的草鞋,都已經破爛不堪,其中一部分人赤著腳。

雖然他們已經習慣了,但崎嶇的路面上,盡是硬石子,還有樹枝,荊棘之類。

有人腳被刺破,走路一瘸一拐,影響了隊伍行進的速度。

趙清玄:“陳婉兒,給運糧隊伍,還有守城的那一千一百青壯,每人發一雙布鞋吧。另外,給他們每人撕兩條赤黃兩色的布條,一條系在脖子上,一條綁在胳膊上……統一綁在左臂上吧。作為標識。”

軍隊在作戰的過程中,穿著統一服裝,不僅有利於辨識,而且,能提高士氣。

現在給他們製作統一的軍裝,顯然是來不及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

脖子和胳膊上各自系一條雙色布條,也能起到一樣的效果。

趙清玄:“現在運糧和守城的隊伍加起來,已經發展到兩千多人。但這支隊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實在是很不便利,而且,不利於培養隊員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我們這支民團組織起來的目的,是防衛榆樹灣,是防衛槐安城,是防衛我們的美好生活。所以,就叫做榆樹灣防衛民團吧,簡稱防衛團。”

趙清玄給這支隊伍的定義,是民團,而不是軍隊。

稱呼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如果直接稱軍隊,那就相當於是光明正大造反了。

朝廷對於樹起造反旗號的隊伍,是絕對不會容忍的,哪怕調集全國軍隊,也要鎮壓下去。

而民團,是民間士紳為自保而編練的民壯。

即便不合規矩,朝廷一般也不會深究。

畢竟此時的大明朝,外有韃虜叩邊;內有流民起義,此起彼伏,按下葫蘆浮起瓢。

各地士紳為了自保,而編練地主武裝的情況,並不罕見。

按照原歷史軌跡,李自成在兵敗逃出北京城之後,就是死在了地主武裝的手中。

陳婉兒眼睛明亮:“榆樹灣防衛民團……這個名字聽著真威武。”

趙清玄一笑:“防衛團的最高長官,叫做總指揮,負責領導和管理民團,確保地方治安和抵禦外敵入侵。總指揮由陳灃來擔任。”

“下面設定副總指揮一人,由李箭鋒來擔任。副總指揮,是總指揮下民團第一人。一旦總指揮出事,由副總指揮接任民團總指揮。”

“防衛團編制,設步隊一軍,將槐安城招募的這兩千二百民壯,編入其中。分為兩鎮,每鎮暫定一千一百人。以後可以擴充。”

“這兩鎮,每鎮設統領一名,統領全鎮。兩個統領,分別由小鐮刀和趙成來擔任。”

“另外,設炮隊一營,最高長官是營官。炮隊營官,由順子擔任。”

“再設馬隊一營,由李彪來擔任營官。”

“榆樹灣村除了二十名脫產民壯之外,再選八十名青壯,合計百人,編入兩鎮兩營,擔任中層軍官。”

趙清玄侃侃而談,把新軍防衛團的編制,說得清清楚楚。

在新軍編制和構架方面,他沒有交給榆樹灣村班子去協商,而是直接下達了命令。

他給出的這套編制,是借用了曾國藩湘軍民團,以及袁世凱北洋軍的編制。

趙清玄認真查閱資料,尤其重點關注曾國藩治理湘軍,和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訓練方法和管理制度。

包括給士兵的待遇,和思想教育工作等。

幾乎全盤照搬過來。

陳婉兒拿著紙和筆,把趙清玄說的話逐條記了下來。

她不太懂軍事方面的事情,但聽著也是感到新奇。

有不懂的地方,就開口詢問。

趙清玄不厭其煩,很有耐心,一一講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