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玄查過棉甲製作方法的資料。
知道要製作棉甲,需先製作棉片。
製作片面,是將數斤棉絮放入模具,浸水之後反覆模壓,而後以線網縫製成薄片,以日曬不膨為合格標準。
制甲時,以成型棉片數張裁剪疊加,分別縫製腿裙、護腋等元件,構成一領全甲。
明清之際,戰場上非常受歡迎的棉甲,是棉鐵複合甲,分暗甲和明甲。
暗甲外觀與普通棉衣無異,其實它或者用泡釘在襯裡內綴鐵片,或者在內層棉片之間內夾鎖子鐵網以增加防護效能。
明甲則是用棉膽為底,將鈑金鐵片以札甲形式連綴其上,或者直接將鐵網包覆於棉膽之外,是為明甲。
一領棉鐵複合甲,重量往往在35~40斤左右。
趙清玄手裡這件棉甲,不但破舊,而且,明顯是偷工減料的,重量遠遠不足。
棉片厚度不合格,銅釘數量稀少,內綴的甲片很薄,許多都已經生鏽,腐蝕。
這種甲冑,穿到戰場上,根本就擋不住箭鏃和刀槍,簡直是拿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
難怪明軍作戰時,大多勇氣不足。
士兵在戰場上的勇氣,一大半來自於甲冑和手中兵器。
比如同時期的後金軍隊,身上棉甲做工精良,精銳的白甲騎兵等,更是身披兩層棉甲,能擋得住箭鏃和火銃槍子。
所以,他們敢冒著明軍的火銃和弓箭往前衝。
並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死不了。
反觀明軍這邊,薄薄的棉甲洗得成了網狀,裡面的鐵甲鏽蝕,隨便一刀一槍就能戳穿。
再加上糧餉不足,常年欠餉,連飯都吃不飽……誰給你拼命?
趙清玄對榆樹灣防衛團的規劃,是大規模裝備火器。
因為他知道,這個時代的世界,正處於變革期。
西方強軍,都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火器。
冷兵器軍隊,就算訓練得再好,也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
裝備火器的軍隊,沒必要穿棉甲,只需要穿棉布衣服就行了。
穿棉布衣服,行軍速度更快,戰場上更方便火銃射擊。
但火器製造不易。
榆樹灣即使有趙清玄投送物資,想要發展出自己的火器製造產業鏈,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趙清玄權衡利弊之後發現,在這個過渡期,訓練一支裝備精良的冷兵器隊伍,還是有必要的。
尤其新擴充的馬隊,更是如此。
即便在裝備了熱武器之後,騎兵也有存在的必要。
趙清玄:“這支騎兵,必須身披雙層棉甲,一人三馬。將來,火器發展起來之後,還要配備手槍和馬上步槍。”
趙清玄對這支騎兵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能成為東亞第一強軍,世界第一強軍。
趙清玄:“棉甲製作工藝複雜,但是,放到現在,肯定有更科學的替代方法,能用機器製作。”
“可我要是一下訂製幾千套棉鐵複合甲,有些太扎眼啊。即便藉口是拍戲,或者景區出租,也很容易引人注意。”
畢竟,他要訂製的棉甲,不是影視劇那種樣子貨,而是要求厚實的棉片,加上銅釘,內綴鐵片等。
是真正可以打仗衝鋒用的。
“榆樹灣那邊,現在還做不了盔甲。”
“《二十二條》快談成了。條約簽了之後,從府城引進一批工匠,屆時的榆樹灣,才算是真正具備發展工商業的基礎。”
趙清玄已經開始為榆樹灣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
榆樹灣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所以,趙清玄特意在《二十二條》中,要求府城給榆樹灣送來一批工匠。
等那批工匠到了,榆樹灣就能正式開啟第一個“五年計劃”,就能按照趙清玄的要求,建造一大批手工作坊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