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俗人

第66章 搏

花家棋社作為本市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老牌棋社。

這十年來自然也免不了接受無數新老棋社的挑戰。

但,花家棋社在這些年來,從未敗過。

除去花家棋社擁有本市職業棋手最多的原因以外,更多不敗的原因還是,圍棋這項運動,很難出現“下勝上”的奇蹟。

對於圍棋職業棋手來言,每一段的差距,很有可能就是一個人的一輩子。

但象棋則不同,這些年象棋“下勝上”的例子多不勝數。

很多一輩子都沒參加過專業學習的業餘象棋愛好者,因為吃透一本偏門的古書,或是身經萬戰,逐漸養出屬於自己的棋道,從而在象棋棋力上勝過不少新晉的職業棋手。

王富貴就是一個例子。

一輩子沒有師承的他,偏偏琢磨出自己的“重劍”與“藏劍”之道。

不過,這些年,隨著象棋在國內地位一日不如一日。

象棋和其他傳統文化似乎也在公知和網紅的謾罵和利用下,悄無聲息的在其他國家飛速發展。

曾經有個象棋大師望著鄰國飛速發展的象棋,他不但沒有像很多國人一樣湧起喜悅感,更沒有作為象棋本土發源國的自豪感,反而他還十分沉重的說道,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他怕,怕在五十年,一百年,兩百年後,國內再沒有人願意下象棋時,華夏象棋說不定會換個名字,成為其他國家的國粹。

的確,他擔憂的很有道理。

這不,才過了十多年。

國外就出現了很多貨真價實的象棋高手。

這些象棋高手啊,有著他們國家的象棋段位,也有著比國內激烈百倍的比賽。

他們會因為象棋,也向往著華夏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所以,他們願意花掉一生的積蓄來到華夏去見識下真正的象棋高手,以及那些他們心生嚮往的傳統文化。

他們不但嚮往,他們還貪婪,他們會像海綿那樣吸收著國內的一切,他們更抓住了華夏這個繁榮的網際網路時代,成為了一個個“淘金客”。

相較於國內棋社想聘請國內職業象棋棋手的成本,這些外來的棋手,卻很是廉價。

他們有實力,有噱頭,也有著一股很難從現在年輕人身上看到的搏勁兒。

他們大多來自於貧困的國家,也大多隻會象棋。

所以,他們就像國內六七十年代那些渴望用象棋養活家庭的“底層男人”一樣,有著悍不畏死的拼勁。

阿吉正是其中之一。

他來自於一個人口只有一億的小國,但是在這個人口只有一億人的小國裡,卻有著三成人會下著象棋。

他出生於“人棋世家”,他的父母祖輩都靠著扮演真人棋子為生。

但他們卻不願意阿吉像他們一樣,為了一點點錢,任人擺佈。

所以,他那貧困又有遠見的父親,花光家裡半輩子的積蓄,給阿吉從華夏遊客手中買下了半本棋譜。

那半本棋譜叫《梅花譜》。

雖說只有半本,但這半本卻是經過無數代人修訂後,能夠稱之為超越最初代的99版《梅花譜》。

也就因為這半本來之不易的梅花譜,阿吉努力學習中文,也努力的用樹枝在屋外的黃土地上,不停用樹枝反覆的畫著那一幅幅書中才有的棋譜。

他苦練了整整十年,每天都練八個小時以上,屋外坑坑窪窪的黃土地被他磨的像水泥一樣光滑,他的細長手指也被那堅硬的樹枝,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尤其還是在那些嚴冬酷寒的晚上,為了使自己打起精神來,他常常一手握著樹枝,一手拿著一團冰雪,只要一發現自己困了、乏了,累了,就把這團冰雪塞進自己褲子裡,那種滋味絕不是別人能想像得到的。

他這樣摧殘自己,無非就是想要對得起家人的期望,也無非是為他做了一輩子人棋的父母祖輩爭口氣。

終於,在16年那年,他的努力被他們國家象棋青少年隊所看中,他也在16年那年,代替他們國家去參加亞洲象棋青少年比賽。

他第一把的對手就是華夏少年隊。

面對著象棋發源地的華夏,他不慌不忙的落子,也是乾淨利落的雙殺華夏青少年隊,最後一棋成名,成功進入決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